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模式,但该模式在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既往研究表明,化疗和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但过度化疗会杀死免疫细胞,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如何达到最佳的治疗模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如何缩短化疗的疗程,
不影响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耐受性?
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科王慧娟团队启动了晚期肺鳞癌患者短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通讯》(if = 16.6)上,该期刊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份期刊,张米娜为第一作者,王慧娟为通讯员。
肺癌是世界上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非小细胞肺癌还可细分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多种类型。一般来说,非小细胞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和非鳞状细胞癌,其中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简称肺鳞癌)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25%-3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亚型。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治疗不仅引领了肿瘤治疗的潮流,也深刻改变了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对于大多数晚期肿瘤,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双重免疫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线治疗的标准。
本研究是由王慧娟团队发起并领导,省内五个分中心(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和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完成的临床研究(IIT)。
这项研究持续了4年。在两个周期的化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后没有进展的患者继续接受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毒性无法耐受或治疗持续2年。
主要终点的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1.4个月,次要终点的ORR(客观缓解率)为70.5%,DCR(疾病控制率)为93.2%,不逊于目前标准的4-6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大大减少,高级别(≥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9%。
为了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研究还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基线存在BRCA2、BRINP3、FBXW7、KIT或RB1突变的患者治疗后PFS显著缩短;同时,进一步分析血浆ctDNA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基线ctDNA阴性或ctDNA在C2(第二个治疗周期)清除的患者的PFS明显更长(18.1 vs. 4.3个月),这表明ctDNA的早期动态变化和清除可用于指导患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二期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和生存数据,且毒副作用较小,有望成为晚期肺鳞癌免疫联合化疗的新治疗模式。探索性分析表明,ctDNA的早期清除可为患者的个体化适应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持。
主要研究员
王慧娟肿瘤科
主任医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综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学交流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米娜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河南省抗癌协会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十余年,擅长胸部肿瘤规范化、个体化诊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河南省医学科学进步成果奖2项。
编辑:杨树军庞宏伟
作者:李张米娜
编辑:李
研究人员提供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