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2023年中国先心病研讨会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圆满召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沈海屏副司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主编Esther Lau 女士、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马延斌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处吴向泳处长、《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高级编辑黄洁芳女士等嘉宾出席会议。大会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洪莉教授主持。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处吴向泳处长在致辞中提到,200年来,在理性与人文光辉的交相呼应下,《柳叶刀》杂志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诸多极其关键的医学进步,“妇幼健康”一直是《柳叶刀》关注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特别在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均等化领域取得了突出进展。上海市持续推进妇幼健康工作,持续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马延斌副主任强调,临床研究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需求和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产业链的需求,更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
主旨报告环节由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福建省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曹华教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刘辉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褚茂平教授共同主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沈海屏副司长以《中国出生缺陷之先天性心脏病防控进展和管理思路》为题,向与会者分享了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现状;阐述了出生缺陷对儿童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介绍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强化工作部署、加强体系建设”着手,积极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她聚焦先天性心脏病,介绍了先天性心脏病在全球及我国的发生情况,介绍了国家层面、上海市等典型地区加强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控的切实措施及防控成果。最后,她提出了“推行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和多学科诊疗协作”、“积极利用科技赋能先天性心脏病防治服务”等建议,为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的报告聚焦《从生命早期诠释全生命周期健康》,从“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概念切入,结合黄院士妇产科医生及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阐述了对“儿童”、“发展”、“健康”等关键词的深刻理解。例如,黄院士团队研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的宫内高糖环境,可通过子代小鼠的精子或卵子,跨代影响孙代表观遗传,造成代谢异常。研究成果剖析了包括代间和跨代的遗传和变异的机制,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疾病的源头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多项实证研究成果,黄荷凤院士探索了“生命树”项目,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生命轨迹计划”的一部分,探索基于“社区-家庭-母婴-儿童”的连续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最后,黄院士鼓励大家在开放、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采取积极行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守护良好的生存环境,促使所有可持续发展能够助力人类健康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做线上主旨报告,主题为《儿童心力衰竭和机械辅助循环现状》。胡盛寿院士首先分享了我国小儿心脏外科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挑战。随后,他结合儿童心室辅助装置(VAD)病例,指出小儿心脏外科治疗技术已达到世界前列水平的中国,未来儿童心衰将是主战场之一,其中VAD将会是儿童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最后,胡院士介绍了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的良好临床结果,鼓励与会嘉宾及同道凝聚力量,共同攻坚儿童心衰。
研讨会上,嘉宾们与与会者保持着高效的互动。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先心病产前筛查、分类诊断、会诊及救治的网络体系和“中国模式”,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期待在未来,中国学者能继续加强合作,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动儿童健康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