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连发两则重磅通知——《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2023-2025年)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下称《通知》),确立了今后三年全国医院的发展走向。
其中,《通知》从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
主要内容包括3大方面:
一是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围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医疗技术等核心要素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完善落实,并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
二是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围绕日常诊疗行为、患者评估、三级查房、合理用药、检查检验、病历质量、会诊行为、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患者安全管理、护理服务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
三是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并在工作中强化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多地推行日间手术,
医疗质量安全需要重视
医学界智库挑选了部分重点内容展开分析:
《通知》提出,要强化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和定期考核。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医生多点执业将受到限制?
医疗政策研究学者诸任之告诉医学界智库,医生多点执业与医疗质量存在较强关系。医生多点执业分为合规和不合规,合规是三甲医院的医生经过正规流程,到中小医院多点执业,这对中小医院提升质量管理具有促进作用。但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医生的本职工作,不少医院对医生多点执业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看满多少个病人。
另外,不合规的地方在于医生外出飞刀,存在医疗质量隐患。由于对飞刀的患者不了解,治疗的风险较大,如果出现医疗事故,不仅会给当地医院带来问题,负责的医生也难辞其咎。“万一手术失败,家属告医生是一告一个准。因此卫健委的要求是起到警示作用。”
《通知》还要求提高日间医疗质量,完善体系、加强病种和技术管理,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等。近年来,国家对日间医疗越来越重视,诸任之观察到,DRG/DIP大范围推行后,为了提高效率,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多原来不开展的医院也在开展,原来缺乏相关标准,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
诸任之表示,光有标准还不够,开展日间手术需要外科、麻醉科、护理科等多部门的配合。不可忽视的一点,不排除有医院急于上马加快推进日间手术,但部门间的衔接没做好,会增加医疗事故发生的机率,因此医院需要注重相关规范。
同时,五大专项行动之一是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要求降低手术并发症、死亡率,消除手术质量安全隐患等。这与DRG/DIP改革有关,改革后外科手术的结余多,普遍受到医院的重视,手术量跟着上升。新一轮的医院建设潮,很多医院都增加了手术室的数量,但增加的手术室未必能满足手术量。“一些医院的手术室需要排队使用,当轮到某个科室时,该科室会在当天把手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从早到晚,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如何确保手术不出差错,质量不下降?”
《通知》强调,要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加强编码管理和病历质量培训,规范病历书写。以首次病程、上级医师查房、手术记录、阶段小结、出院小结等反映诊疗计划和关键过程的病历内容为重点强化管理,提高门(急)诊电子病历使用比例。
近年来,国家多次要求加强病案首页的填写和电子病历建设,在储任之看来,目的是为了推行DRG/DIP和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第一步是应对DRG/DIP,因为支付方式改革的前提是病案首页填写规范化,否则将无法入组。根据原计划,到2025年DRG/DIP要覆盖全国,因此病案首页必须重视。第二,过去医院的病历缺乏标准化,往往单打独斗,因此电子病历是解决信息标准化的问题。第三,起到强化医院智能化的效果,通过智能化来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水平。
高质量发展和医保控费难平衡,
该如何破局?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提升医疗质量的要求,都需要医院加大资金投入。比如电子病历升级,智慧医院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有机构曾做过测算,二级医院达到三级电子病历评级,通常建设费用在200-300万,这个费用是不考虑医院系统推到重来的。电子病历的级别越高,所需的费用也越大。
一位医疗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医学界智库,国家卫健委对公立医院有“国考”的考核,CMI值、患者满意度都是“国考”的内容。CMI值反映的是疑难杂症程度,CMI值越高,代表并发症越多,治疗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越多,要多做检查、多开药。这与医保控费、DRG的推行有着天然矛盾。“患者满意度再高,医保也不会多给钱。”
追求物美价廉是消费者的本性,但这套逻辑要是放在医疗上,往往会顾此失彼。上述人士表示,医疗领域适用于系统理论,既大系统下有多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都追求最优,大系统则不一定最优,就像五跟手指如果都很长,就握不成一个拳头。“如果单纯看医保局的改革路线是对的,单纯看卫健系统也是对的,但合在一起落地到医院上就会产生矛盾。医院收CMI值高的病人越多,亏得越多,因此很多医院的做法是找CMI值低的病人对冲。”
治疗质量和医保控费就像一个天平,医院需要找平衡。随着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目前地方的医保压力在减轻,各地的医保有不同程度的留余。近年来,在药械零加成、集采和医保控费下,医院过去的不正当收入在减少,当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局面被打破后,为了让医疗机构不亏损,保持收支平衡,多年未变的医疗服务价格也需要适时作出调整,起到腾笼换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