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7日,由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导编制的《门诊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2023年版)》团体标准发布仪式暨人文关怀共识、标准培训班在郑州举行。该标准规定了门诊患者人文关怀基本要求、工作人员人文素质与关怀职责、关怀环境与设施设备、关怀流程与措施、质量管理等内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门诊患者人文关怀管理实践,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人文关怀是患者基本且重要的需求,也是优质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内涵、医学护理的本质和核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多次提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在门诊、手术室等部门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保障患者安全,体现人文关怀。门诊服务是医院服务的第一个环节,医疗机构门诊量大而集中,将人文关怀融入门诊患者就医全流程,提供人性化的关怀服务,对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促进医患和谐及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医院不断推出各种门诊人文关怀措施,但由于缺乏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构门诊人文关怀实施力度和成效。为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医疗机构门诊综合服务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谐医(护)患关系,构建一个集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门诊患者人文关怀管理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继全国《门诊多学科会诊管理规范》之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人文护理和门诊管理领域专家编制了《门诊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2023年版)》,为门诊就诊患者打造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全流程关怀举措。
该标准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申请立项,吴欣娟、唐祖玉、申志强、宋葆云、张庆民等为本项目顾问,郭舒婕、刘义兰、赵平凡、李映兰、李葆华、李惠玲、杨宏艳、谢红珍、于瑞英、张红梅等59位人文护理和门诊管理领域的专家为主要起草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立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八八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永城市中心医院医疗健康集团等45家全国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编制。标准于4月5日在国家标准网正式发布,从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5月27日,在《门诊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2023年版)》团体标准发布暨人文关怀共识、标准培训班开幕式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护理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丁炎明为吴欣娟等顾问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党支部书记唐祖玉为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主导单位颁授了牌匾,并为郭舒婕、刘义兰、赵平凡等主要起草人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张庆民为40余位团体标准联合起草人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副主任赵显财主持了颁授牌匾证书环节活动。丁炎明、刘义兰、李映兰等人文关怀领域权威专家深度剖析了标准的相关政策、详解了护理人文关怀规范化建设成果、讲授了门诊患者人文关怀质量管理等内容,受到参会人员的广泛欢迎。
“《门诊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将人文关怀融入门诊患者就医的全流程,使全国的门诊人文关怀有标可依、有章可循,对不断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促进门诊科学管理与良性发展和医患和谐意义重大。当前,国家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各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瑞英说,“下一步,将继续致力于利用人文关怀系列标准不断提升医院的服务品质,真正实现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为门诊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