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生命最重要,医生最真诚——钻研麻醉事业,真诚帮助患者”交流座谈在北京举行。在学术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的发展。专家表示,麻醉及围手术期医学与患者及家属息息相关,应开展舒适诊疗,展现麻醉人文关怀,建议多途径加强麻醉知识宣传,提高社会对麻醉学的关注和认知,助力麻醉学科可持续发展。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三届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姚尚龙表示,随着麻醉工作理念的转变,舒适医疗已成为麻醉科面临的重要领域,既关系到围手术期患者的就医体验,又能保证术后恢复质量。“麻醉医生工作理念的转变也丰富了麻醉工作的职责。分娩镇痛和安宁疗护都体现了舒适医疗对家庭麻醉场景的渗透和影响,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和尊严来展现麻醉的人文关怀。”他还倡导麻醉数字化,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焦虑,优化就医体验,同时也对医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姚尚龙呼吁社会更多地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职能,认识麻醉学这门学科及其在人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和作用。
“麻醉医生不仅要确保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治疗,还要提高手术质量,让患者在术后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意味着麻醉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五届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米卫东建议,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人们对麻醉学和围手术期医学的认识。“要让群众知道麻醉直接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和手术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打一针就睡’的基本层面。“他强调,这需要利用科普向公众特别是相关患者传播麻醉知识,宣传麻醉诊疗的价值。”麻醉学学科要做好自己,更要讲好自己。"
对于如何提高公众对麻醉及围手术期医学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医师分会现任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缪长虹认为,麻醉医师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充分利用短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在实践中传播麻醉价值,如重视术前访视、指导患者前期康复等临床麻醉工作,术后及时随访患者并做好并发症管理;三是通过开设麻醉科门诊、参与多学科会诊、疑难危重病例术后恢复等方式加强麻醉科建设;四是让群众知道麻醉学的‘无处不在’,心内、心外、心内、心外等多个学科的手术干预都离不开麻醉。"
(编辑:董彤、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