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作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受硬件条件、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常常面临‘招不到、留不住’的窘境。”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上,他带来的建议之一是关注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村用”制度。
今年是张伯礼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17年。他说,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人才力量仍然薄弱、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依然严峻。
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鼓励“县管农村用”改革探索。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县域医共体内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单独审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员统筹使用,根据岗位需要,县管乡用、乡聘村用。
探索“县管乡用”在各地积极实践。近年来,针对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重庆垫江县提出县级医院选派骨干医生到基层卫生院帮扶,每年定期选派,并充分保障派出医生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经费,让人民群众免去舟车劳顿之苦,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解决;在人员招聘方面,福建省三明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综合医院(医共体)人员由所有综合医院(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
“‘县管乡村用’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张伯礼告诉记者,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备、管理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取得实效,挫伤了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例如,一些地方只附加了一个名分,“县管农村用”没有真正落实;派遣医生与县级医院医生相比,编制不明确,晋升、深造甚至学习的机会不同,待遇不同,同工不同酬;乡村医生和县医院医生混杂,很难轮流在乡镇医院值班。此外,还存在编制归属不同、政策多元、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
帮扶“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乡村期待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如何让“县管乡用”真正落地?张伯礼建议,在国家层面,相关部门应共同制定我国基层医务人员“县管乡用”的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县管乡用”的定位,实行“区域统筹、县管乡用、混合调配、上下兼顾”的管理模式。县内正式医务人员混合统一由县医院管理,身份待遇相同,混合人员轮流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年,定期轮换;省编制部门将把“县管乡用”的医师编制纳入县医院,同等待遇,统一管理。
围绕人员待遇问题,张伯礼建议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确保经费保障,提高海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并在职称晋升和评审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此外,还要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培训、在职培训、学术活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张伯礼强调。
(编辑:乔业琼、陆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