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胸外科完成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

   2024-02-18 1450
核心提示:2024年1月,满面愁容的韩女士慕名来到了北医三院胸外科强光亮常务副主任的门诊,刚一坐下,就焦急地将一叠影像结果和报告单递给了医生。今年60岁的韩女士患有肺部结节5年,2周前复查胸部CT时发现,右肺上叶一个15mm的部分实性结节相比之前明显增大。韩女士2024年(左)与2019年(右)胸部CT对比“如果做手术的话,能否尽可能微创?”韩女士继续问道。在看完胸部CT结果,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后,强光亮医

2024年1月,韩女士满脸愁容地来到北医三院胸外科常务副主任强光的诊室。她一坐下,就焦急地把一叠影像结果和报告单递给医生。

60岁的韩女士患肺结节5年了。两周前,复查胸部CT时,她发现右肺上叶一个15毫米的部分实性结节比之前明显增大。

韩女士2024年(左)与2019年(右)胸部CT对比

“如果做手术,能不能尽量微创?”韩女士继续问。

在看了胸部CT结果并仔细询问了病人的情况后,强·梁光医生和蔼地说:“别担心,我们可以尝试用手术机器人打个洞帮你根除它。这是目前最微创、最精准的方法。”

经过几周的观察和复查胸部CT以排除炎症和其他疾病后,患者住进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病房。经过详细评估,发现肿瘤在其他部位没有转移,手术有望根治。

如何选择手术方案成了医疗团队的难题。传统的胸腔镜微创手术1-2个小切口即可完成,而手术效果更好、操作更精准的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一般需要3-4个小切口才能完成。更精确和更微创的手术之间存在一些矛盾。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沟通,强光团队决定采用纯单孔机器人手术为患者完成这一肺癌根治手术,做到了极致精准和微创。

2月1日,手术正式进行。术中,楔形切除的冰冻病理证实患者患有浸润性肺腺癌后,手术团队开始进行纯单孔机器人手术。

纯单孔机器人肺手术的穿孔及手术方式

手术台上,强常务副主任操作娴熟,马和唐医生配合准确。林楚彤博士协助合理使用机械手,解决了机械手单孔操作下的相互干扰问题。

[/div]

强(右一)、马(左一)和唐(右二)合作进行纯单孔机器人手术。

在机器人手术团队的配合下,手术在105分钟内顺利完成,这也是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手术采用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系统,全程纯单孔操作,将精准手术与微创手术的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div]

经过3天的术后康复,患者顺利拔管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患者与强梁光(右二)及其他医护人员合影。

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肺叶切除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胸外科团队前期的积极探索。

在韩女士就诊前一周,同样患有肺结节的周女士住进了胸外科,准备接受机器人全肺切除术。根据病情,在与患者充分沟通下,胸外科尝试了双孔机器人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左下叶前内基底段)。

单孔手术讲究器械合理交叉,避免相互干扰,手术机器人很难实现器械的合理交叉。术中,胸外科医生根据以往的探查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手术机器人的数字控制台交换左右手的控制权,使体外器械交叉更加方便合理。

最终,团队通过一个切口将观察镜和机器人手器械放入患者胸部,通过另一个切口放置辅助器械,完成了双孔机器人肺切除术。

这是北京首例双孔机器人肺切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周女士顺利出院。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2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居癌症发病率首位,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依赖于微创手术。

手术机器人于1985年首次用于临床。与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相比,在手术视野、操作自由度和精细度、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为融合精准手术和微创手术理念,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探索单孔机器人手术,制作三维模型,模拟机器人安装和操作。

这两次开创性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团队高超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和各辅助科室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不辜负生命的信任,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更舒适、更优质的手术诊疗服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也是最早开展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这是北京第一家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超过100例的医院。开展的机器人手术方式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胸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技术处于北京市先进水平。

文|林楚彤、胸外科

编辑|宣传中心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