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标志物快速检测新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神内团队合作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

   2023-12-06 1310
核心提示:偏头痛是高度失能性的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日常体力活动可能会加重,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相关数据显示,偏头痛是导致人体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其导致的失能患者数量超过其他所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失能患者数量总和。在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3%,约有超过1亿人患有偏头痛,但诊断正确率很低,其中部分原因与缺乏客观指标有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偏头痛是高度失能性的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日常体力活动可能会加重,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相关数据显示,偏头痛是导致人体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其导致的失能患者数量超过其他所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失能患者数量总和。

在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3%,约有超过1亿人患有偏头痛,但诊断正确率很低,其中部分原因与缺乏客观指标有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目前被认为是偏头痛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其降解较快,目前检测CGRP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但存在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检测、耗时长等瓶颈,无法满足CGRP此类超低浓度、迅速降解的小分子多肽的临床检测需求,故导致其在临床应用场景检测受限。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于生元、董钊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苏萌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martMat杂志(影响因子20.4)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荧光标记法” “竞争免疫吸附法”以及“光子晶体纳米材料”,研发了光子晶体纳米生物芯片。该芯片能够实现在室温条件下使用微量唾液(<30 μL)在10分钟内快速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其检测灵敏度高,可达0.05pg/ml,且操作简便,非专业人员即可操作检测。该芯片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无创、精准检测CGRP的新方法,为建立基于临床表型及生物标志物的偏头痛多维诊断体系及治疗效果预测提供基础。

▲利用光子晶体生物芯片检测偏头痛患者唾液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董钊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苏萌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解放军总医院林晓雪硕士研究生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迟基梅博士研究生为文章的第一作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