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5 年,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倡议将每年的11月26日定为“全国心力衰竭日”,旨在建立并推广心衰规范化诊疗及全面管理体系,更好地提高全民对心衰的认知和关注。2023年11月26日是第九个全国心力衰竭日。
冬季寒流侵袭人体容易引起的血管收缩、痉挛、血黏度增高,这一时节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衰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对此,患者更要提高自身警惕。为提高全民对心力衰竭的认知和关注,远大医药特联合巢内网推出“全国心力衰竭日——‘酮’心抗衰 相辅相依”大型科普直播活动圆满结束。活动邀请了六位国内心血管领域专家,从心力衰竭的病因、症状、预防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讲解,旨在为公众传播关于心衰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活动反响空前强烈,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互动,最终全网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
国内心衰治疗形势严峻
心力衰竭(心衰)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需要的异常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该疾病为各种心血管疾病(CVD)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
《2022 年 AHA/ACC/HFSA 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显示:
患者死亡率:30 d 内病死率 10.4%,1 年内病死率 22%,5 年内病死率 42.3%。
患者住院率:全因住院 2.4 次/年;全年 70% 以上的住院时间由心衰引起;
一个月内住院心衰患者和稳定期心衰患者 1 年再住院率分别为 44% 和 32%。此外,心衰严重影响生活,如日常活动困难、丧失自制力、常患焦虑或抑郁等。
作为心血管领域最后尚未被攻克的“堡垒”,也是我国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任务。《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明确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有患病人数3.3亿,其中心力衰竭高达890万。随着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认识的加深、治疗手段的创新及治疗指南的更新,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聚焦科普 共话“心”事
陈晓平教授致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本次科普直播活动在“全国心力衰竭日”的特殊背景下,为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心衰的认知水平,促进心衰相关知识广泛传播的重大意义。出席的特邀嘉宾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琦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陈欣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红新教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刘先霞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素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做客百度直播间。
罗素新教授进行科普分享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素新教授,对慢性心衰的定义概率,着重针对常见病因、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科普讲解,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心衰疾病的病因与表现,提高公众,尤其是患病高风险人群对慢性心衰发病的早期表现、早期治疗的认识,让患者在慢性心衰发病时能够“早”知道、早管理、早受益。
刘先霞教授进行科普分享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刘先霞教授围绕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对心衰患者如何最大化缓解症状、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保持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等进行相关科普讲解。
徐红新教授进行科普分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红新教授针对如何预防心衰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科普讲解,为公众尤其是心衰患者人群减少疾病复发、减少住院频次提供了重要指导知识储备。
王琦教授进行科普分享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琦教授针对高血压与心衰的关系进行了科普讲解,并指出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使心衰风险降低 50%,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需贯穿高血压患者管理全程。
陈晓平教授进行科普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对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相关正确治疗方法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开展了生动详实的科普讲解。
重视治疗“酮”心抗衰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脏变得越来越虚弱,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心衰进入终末期,心衰治疗方法和症状管理策略不断发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陈欣教授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科普讲解时,围绕心衰领域的相关常见药物、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治疗的四联方案、新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
陈欣教授进行科普分享
陈教授指出,常见用药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等多部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均推荐临床上使用MRA药物来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根据分子结构可将MRA分为甾体类(如依普利酮、螺内酯等)和非甾体类(如非奈利酮等)。依普利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甾体类药物,对其甾体结构进行了优化,降低了对雄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提高了对MR的选择性。其可通过与醛固酮受体结合,来阻断MR过度激活所引发的心脏病变和血管损伤。
此外,一部分的心衰患者由于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能够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的不足一半。药物作为心衰患者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患者一定要了解一些用药小常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不良反应。
陈晓平教授总结
陈晓平教授在直播活动总结时表示,本次直播活动的六个讲座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答疑环节的讨论气氛也是异常热烈,这让我们医患之间共同对心衰防治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专家分享所展示的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系列证据,也让更多的心衰患者对治疗心衰这种疾病更具信心。作为新时代的医者,我们更应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相信在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助力下,医患同心,共克心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