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心脏骤停,30天生存率仅1.2%!Lancet子刊齐鲁医院徐峰、陈玉国等覆盖人口超1.15亿调查

   2023-10-12 810
核心提示:院外心脏骤停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既往一直缺乏全国性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数据。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峰、陈玉国在等柳叶刀公共卫生子刊上发表国内首个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院外心脏骤停注册研究(BASIC-OHCA)数据,发现我国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负担很高,尝试复苏的比例较低,由疾病导致的院外心脏骤停的预后不佳,急救措施实施不及时。这项分析纳入了20个

院外心脏骤停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既往一直缺乏全国性心脏骤停流行病学数据。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徐峰、陈玉国在等柳叶刀公共卫生子刊上发表国内首个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院外心脏骤停注册研究(BASIC-OHCA)数据,发现我国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负担很高,尝试复苏的比例较低,由疾病导致的院外心脏骤停的预后不佳,急救措施实施不及时。

这项分析纳入了20个城市和5个农村的院前急救系统机构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数据,调查覆盖人口超1.15亿。

数据显示,我国经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5.7/10万人,男性114.8/10万人,女性75.7/10万人。与国际报告的发生率一致(67~170/10万人),推算我国每年经院前急救系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人数超75万例。

同期述评指出,院外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来自高收入国家。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这项工作的重要贡献其原因不仅在于人口覆盖面广,而且处于中等收入国家。

而且中国院前医疗服务响应的关键方面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包括提供调度员协助心肺复苏、标准化的急救电话号码以及由医生主导的急救服务。而且本报告涵盖了从2019年8月1日~2020 年12月31日收集的数据。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持续收集数据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发病率或被低估

研究者表示,中国院外心脏骤停的总体发病率可能被低估,有相当大比例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通过院前急救系统接诊或转运。

比如,当发生急性和危重症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可能不倾向于呼叫院前急救系统。心脏骤停后,家庭成员或目击者也可能会通过私家车或其他方式寻求救治,甚至根本不寻求救治。

在38227例由疾病导致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67.9%为男性,79.2%发生在家中,85.1%为心脏原因所致。

三成患者接受心肺复苏

仅31.8%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调度员指导的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为11.5%,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比例为20.3%。

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比例不足0.1%,院前急救系统反应时间中位数为12分钟,患者送入急诊后,行冠脉造影比例也仅仅为0.1%,

在本研究中,相当大比例的患者没有接受复苏。研究者认为,文化和体制因素可能是这一问题的潜在根源。

院前急救系统医生是否进行心肺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这是一种临床医生驱动的方法,与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的协议驱动的方法形成了对比。

在中国,院前急救系统医生认为,对于某些表现出明显死亡迹象的患者,复苏是不必要的。此外,院前急救系统医生有资格在现场宣布患者死亡,并签发死亡证明。

此外,在一些患有严重、慢性和晚期疾病、高龄或病前状态不佳的患者,家属往往拒绝复苏。

本研究中,发生在家中的院外心脏骤停比其他国家报告的要多(58.2%~72.0%),而在医疗机构中心脏骤停的比例较小(2.7~11.7%),这可能与中国在出院或老年患者更喜欢在家中而不是在医院有关。

研究中,初始可电击心律远没有北美、欧洲和大洋洲报道的那么常见(17.1%~37.8%),但与日本相似(6.5%)。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入选患者的状态,更有可能是由于停搏后心律的延迟捕捉,与院前急救系统反应时间长、AED使用率低以及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低有关。

30天生存率1.2%

出院或30天时,生存率为1.2%,6个月时和12个月时生存率分别为0.8%和0.7%。出院或30天时、6个月时和12个月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0.8%、0.7%、0.6%。

出院或30天存活率低于其他国家的报告(3.1%~20.4%)。文化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差异。

在中国,家庭成员的意见在医疗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是否开始或终止复苏。不良预后也与不及时的救治有关。

研究者指出,旁观者心肺复苏和公共除颤是提高生存率的两个最大机会。然而,与美国、欧洲和日本报告的比率(40.2%~58.0%)相比,我国的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并不理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旁观者心肺康复培训的比例较低。政府应鼓励公众和医生积极参与公共场所的急救服务,并通过立法提供法律保护。

另外调度员辅助心肺复苏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旁观者的心肺复苏率,并且具有成本效益。研究中,旁观者AED的使用率低于0.1%,与其他国家和地区(2.0%~37.4%)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有赖于今后增加AED配置率和使用率。

本研究中,即使是院前急救系统抢救的患者,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功能仍然不理想。

原因之一是院前急救系统响应时间较长,可能归因于救护车资源的可用性低;

第二,救护车很少配备AED,急救医生前往现场时往往不随身携带AED机器,患者在被转移到救护车之前也无法进行除颤。

第三,院前急救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质量未知。

第四,尽管早期冠状动脉造影和目标温度管理与改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中,到达急诊科后使用这两种复苏后干预措施的比例非常低。

此外,一些低温治疗虽然已经实施,但没有严格的目标温度、持续时间和加温方案。

该研究结果为改善中国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提出了可行性的方向,例如建立一个全国性、可持续性和标准化的数据报告系统;院前急救系统的快速发展;广泛的公共教育;正确放置AED;加大紧急救治培训力度;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这也为其他低收入国家的院外心脏骤停的紧急救治乃至提高全球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目标提供了参考。

来源:

BASIC-OHCA Coordinators and Investigators. Incidence, process of care, and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Chin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BASIC-OHCA registr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3 Sep 15.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