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的建设,就是摆在我们帮扶路上的‘剑门险关’,等待着我和我的团队一同去攻克”,回忆起初来剑阁县时,绵阳市中心医院“组团式”帮扶剑阁县人民医院队长、剑阁县人民医院院长杨衡表示。
剑阁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始建于2019年6月,但因缺乏建设经验等原因,在之后的三年里,存在胸痛识别与救治能力不足、急诊胸痛诊疗流程不规范、配套区域及设施缺乏、基层转入高危胸痛患者少、未常态化开展监督和质控等诸多问题。2022年6月,绵阳市中心医院“组团式”帮扶团队在入驻剑阁县人民医院后,采取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查看资料和数据比对等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剖析胸痛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瓶颈,建立了多个部门参与打造的“全县模式”,即剑阁县人民政府牵头领导,剑阁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为指导单位,由帮扶团队落实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打造的模式。三级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二级医疗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胸痛救治单元,形成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联动,建成“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高效现代区域医疗救治网络。截至8月,全县已成功注册6家胸痛救治单元。
一、强协作,优整合
向上协作,剑阁县人民医院积极与广元市中心医院、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元市紧急救援中心等单位签署急诊急救联合救治协议,建立胸痛患者早期救治机制,提升高危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向下联动,围绕急性胸痛患者的标准救治流程等,走进乡镇基层医院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指导,先后与县域内14家医疗机构签署《胸痛中心“全县模式”建设协议》,推动胸痛救治单元的规范建设。
二、建机制,优流程
梳理胸痛中心组织构架,调整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各科室人员职责。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推动胸痛患者接诊、预检分诊、救治流程等各环节提质提速。编印公众宣传手册及医生口袋书内容,完善标识标牌及分区。组织院内心血管内科、急诊科等科室及乡镇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建设‘三会’制度”,即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典型病历讨论会,及时梳理问题,研讨解决方案,持续督导整改,保障胸痛中心工作良性运行。
三、强培训,重宣传
围绕“早识别、早诊断、早救治”,组织全院全员开展多次培训演练,实现医、护、技、行及工勤、安保人员的全覆盖。针对乡镇医务人员对胸痛识别、救治流程知晓率低、意识不到位等问题,拟定专题培训计划,对剑阁县11家中心卫生院及所属乡村医生开展胸痛中心基层巡讲工作,参培人员达600余人次。通过“科普活动月”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医疗保障及义诊活动,对普安镇等多地百姓进行胸痛知识健康科普,加强区域内百姓对胸痛的认识。
自剑阁县胸痛中心“全县模式”实施以来,已构建起胸痛相关疾病诊疗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高县域医疗系统的诊治与管理水平,实现胸痛患者救治同质化,形成胸痛患者救治一张网。患者识别方面,从过去3年累计筛查出高危病例不足15例,到近半年以来,从2006份远程心电图中,发现预警81份、危急值17份,筛查出高危病例69例(其中主动脉夹层3例、肺栓塞1例、STEMI24例)。院内救治流程方面,实现首份心电图报告、首次心肌标志物等关键时间指标均控制在要求范围内。静脉溶栓术治疗方面,实现“零”突破。剑阁县人民医院在2023年4月开展首例STEMI患者溶栓,截止目前已开展7例,均溶栓成功,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从进门至溶栓时间平均为22.6分钟,救治能力及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此外,帮扶团队成功立项四川医院管理和发展研究中心科研课题——《“组团式”帮扶模式下构建帮扶县胸痛中心“全县模式”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应用研究——以剑阁县为例》,剑阁县人民医院获得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单位授牌。
未来,随着剑阁县胸痛中心“全县模式”的加快推进,将筑牢县域协同救治体系,实现胸痛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帮扶县医疗卫生水平,建设健康剑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