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招很实在!广东省卫健委发布便民惠民新举措→

   2023-09-05 580
核心提示:9月4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十条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均衡覆盖城乡社区居民,提升群众获得感。《十条措施》包括:1.推动优质预约号源下沉基层2.保障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3.实施慢性病长处方配药开药4.推动家庭医生进网格优化服务5.强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6.优化基层机构服务时间7.推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8.提供慢

9月4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十条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均衡覆盖城乡社区居民,提升群众获得感。

《十条措施》包括:

1.推动优质预约号源下沉基层

2.保障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

3.实施慢性病长处方配药开药

4.推动家庭医生进网格优化服务

5.强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

6.优化基层机构服务时间

7.推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

8.提供慢病运动饮食处方

9.改善就医服务环境

10.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目前,部分措施已在广州落地

居民评价如何?

广卫君走访了广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起看看

更便捷:上级医院预留号源下沉基层

日前,73岁的潘伯因胸闷加重,到白云区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值班医生发现他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当即联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十几分钟后就将潘伯转诊到南方医院入院。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广东并不少见。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以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为基础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更多居民可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此次《十条措施》提出,要推动优质预约号源下沉基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中的总院,要预留至少30%的门诊号源(其中至少30%为专家、专科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为辖区常住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

以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根据病情需要,该中心目前可将患者转至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上级医院。

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部副主任兼医务科副科长江海芳介绍,目前该中心每周都有10余名患者向上转诊,其中多与产科相关。“我们综合判断患者确实有需要的,才会安排向上转诊。转诊的患者基本在当天都能完成诊疗。”

南方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兼门诊部主任郑浩轩介绍,截至目前,医院的挂号系统已面向医联体内的单位开放,仅面向京溪街,全院66个门诊科室每个每天都会预留10个号,确保基层转诊患者能快速得到该院专家的诊疗。

更暖心:服务时间延长至21时

对于“上班族”和“上学族”来说,到医院看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白天没时间看病,下班、放学后医院也已经下班停诊。

针对这个痛点,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2月便开设了全科、中医科周末门诊,保障周末及节假日均有医生坐诊;8月1日起,又将服务时间延长至21时,夜诊提供全科门诊、中医内科、按摩推拿、针灸理疗等服务,满足患者差异化、多元化的就诊需求。截至目前,该中心夜诊就诊全科246人次、中医科168人次、康复理疗184人次。

此次《十条措施》也明确,要优化基层机构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

同时,要保障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一名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在机构值守门诊服务。

更贴心:慢病长期处方可达3个月

对于“老慢病”患者来说,能便捷地开到常用药很重要。

今年初,广东出台的《关于推进广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就明确,家庭医生可以为符合条件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在8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此项举措还获国家点赞。>>详情

此次《十条措施》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长期处方服务,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确有需求的,经评估可由患者家属代为开药。

“我们已经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越秀区白云街社卫中心主任陈健英告诉广卫君,截至今年8月,该中心共调配长处方31080张,占总处方量31.86%。

“解决我们需求了!”75岁的患者张伯说,自己患有高血压,平时要吃两三种降压药,只要3个月来开一次药,“毕竟医院不是公园、茶楼,不想常来,来一次管用3个月,对老人特别友好!”张伯说。

此外,提供慢病运动饮食处方也是《十条措施》中的一条,对社区居民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陈健英告诉广卫君,该中心会为首次诊断为或处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饮食等非药物处方,以及戒烟、限酒、“三减”等建议,平时还会开设系列慢病自我管理班,帮助患者掌握慢病自我管理技巧,恢复并保持健康状态。“像张伯这样的健康积极分子,学到知识之余还会主动与别人分享。”

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十条便民惠民服务措施

一、推动优质预约号源下沉基层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总院预留至少30%的门诊号源(其中至少30%为专家、专科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为辖区常住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转诊、检查、住院床位等方面的作用,并推动不同机构间检查及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进一步规范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建设。

二、保障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

根据群众需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通过内部挖潜、合理调配人力、上级医院联合门诊等方式保障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一名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在机构值守门诊服务。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统筹二、三级医院、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资源下沉基层。山区乡镇卫生院可根据实际通过远程诊疗等方式予以实现。

三、实施慢性病长处方配药开药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在确保信息真实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龄、卧床等行动不便的慢性病签约患者,经患者本人授权后可由家属代开药。优化医疗机构互联网延伸处方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捷配药服务。

四、推动家庭医生进网格优化服务

建立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新模式。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家庭医生经网格员推荐进驻到小区业主群,通过“家庭医生+网格员”的双结合,在群内开设家庭医生健康咨询服务,通过探索“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校融合”“医企融合”等,推动家庭医生服务进入功能社区。密切与签约居民的联系,家庭医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或区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每季度至少联络一次签约居民,并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签约包服务内容开展相应频次的随访、履约服务。

五、强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更新辖区65岁及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台账,加强主动联系和动态服务,根据健康需求及时做好转诊转介。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提高城乡社区老年健康规范管理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人友好服务岗位或窗口,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就医咨询、导诊以及自助信息设备、手机终端等协助办理服务,有条件的做好上门服务和康复、护理等个性化服务。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体格检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中医药健康指导等。

六、优化基层机构服务时间

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门诊全面推行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服务量大的基层机构可开展周末疫苗预约接种服务。各机构应结合接种门诊和普通门诊服务能力、辖区居民需求、日常作息时间等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补休、轮休,对有关延时、节假日服务人员按规定予以补助。

七、推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

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的居民门急诊、住院就医过程中“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方式,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和结算方式。支持村卫生室通过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等多种方式纳入当地医保定点管理,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开药。

八、提供慢病运动饮食处方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次诊断为或处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适合患者的运动健身、饮食营养等非药物处方和戒烟、限酒、“三减”(减油、减盐、减糖)等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危险因素,恢复并保持健康状态。对青少年、老年人、孕妇等提供针对性的膳食指导。

九、改善就医服务环境

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维护就医秩序。设置和完善机构内就诊指南及路径标识,方便群众就医。提供轮椅、座椅服务,加强环境整治和卫生间清洁工作,保持就医环境干净整洁,门诊公共卫生间要做到“两有一无”,即有流动洗手水、有洗手液(皂)、无异味。

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15%以上的中医馆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在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普遍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推进中医优势门诊、住院病种和中医基层病种落地见效。

记者 | 苏海宁

编辑 | 尹蓁  责编 | 张秀丽

摄影 | 侯家辉

通讯员 | 粤卫信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