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场发布会作出解读!

   2023-09-04 570
核心提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医疗卫生服务事关民生福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加强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占东先生,为大家解读《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卫健委体改处、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医疗卫生服务事关民生福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和加强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卫健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占东先生,为大家解读《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卫健委体改处、省深化医药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秘书处处长孙令平先生,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李宏颖女士,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下面,首先请高占东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高占东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对完善和加强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举措。

《实施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我省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和疾病谱变化,全面总结抗疫精神,着力扩容优质医疗资源,补齐严重影响我省居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学科短板,提高我省东部和南部区域疑难危重症和重点病种治疗水平,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着力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模式,致力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要。“十四五”期间,要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促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着力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发展目标、方向、举措和基本路径,是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基础上,对全省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根本遵循,对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全省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意见》分阶段提出我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到2025年,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35年,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意见》强调,通过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等具体措施,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输出医院的4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同时,依托吉林市中心医院、通化市中心医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加强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省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明确优化卫生人才发展空间和执业环境,全面落实职称评定、薪酬待遇、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增强广大卫生健康人才的职业荣誉感、从业安全感。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中央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的精神,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骨干作用,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县域内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重点强化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传染病筛查、防治水平,加强管理考核,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作用,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实现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中国新闻社: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高占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构筑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防线,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多层次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维护和增进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意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立足新发展阶段,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群众的健康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解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完善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遵循。《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是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全省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诊疗和健康问题管理能力,发展公共卫生和基层服务等薄弱环节,加强机构管理和分工协作,优化服务提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满足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吉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增进城乡居民健康福祉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载体,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既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也能看病更方便、看病更舒心。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吉林日报:我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孙令平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围绕城乡居民健康需求,提出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省卫生健康委与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目的是提高省域内特别是我省东部、南部区域疑难危重症、重点病种诊疗能力和水平;聚焦需求较大和跨区域就医占比较高的病种,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引领区域医疗技术进步;围绕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等健康问题和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社区为工作重点,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的培养、配备和使用。

二是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通过持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等措施,推动省、市两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改善县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和诊疗环境,进一步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医共体特别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逐步恢复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和手术能力;落实公卫经费和家医签约服务费用政策,向居民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一体化的服务。

三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坚持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健全完善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加快推动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构建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中医药强基工程和中医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四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加强老年友善型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康复和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供给,为患者提供“三位一体”的智慧管理和服务。

五是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双向交流学习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规范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

六是强化体系建设保障支撑。强化政府投入、医保基金、人事编制和薪酬制度改革的保障能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吉林广播电视台:《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我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如何规划和落实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李宏颖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

我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聚焦全省群众跨区域异地就医专科需求,大力实施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工程,切实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临床重点专科体系,推动全省医疗行业形成“主干”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市(州)有高地、县域有龙头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为城乡居民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会聚焦我省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按照“建高地、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统筹规划全省临床重点专科数量、结构、布局。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州)级及以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市级、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每年开展年度评估,建设期结束后开展项目终期评估验收,验收合格项目认定为临床重点专科。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根据区域人口分布、经济、交通、疾病谱、就医流向等综合因素,统筹考虑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和不同专业的发展,科学制定本级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其中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聚焦心血管、神经、危急重症、恶性肿瘤、呼吸系统、妇产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聚焦胸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普惠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聚焦肿瘤科、心血管科、普外科、呼吸科、麻醉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基础专科。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聚焦精神科、病理科、康复医学科、儿科等一级科室设置,提高血液内科、免疫科、烧伤科、内分泌科等二级科室设置率。

中国吉林网:在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中,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李宏颖

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的工作质量,是衡量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标准。一般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效果和工作质量等方面来衡量。常用的指标包括治愈率、病死率、生存率、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以及各种诊断工作质量指标。它不仅涵盖诊疗质量的内容,还强调病人的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增强服务的连续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一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开展吉林省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二是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加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医药器械研发体系与能力建设,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强化科研攻关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三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便捷性。开展吉林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和吉林省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就诊环境,加强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增强服务舒适性,提高群众就医的满意度。

中国日报: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体系治理能力和水平?

高占东

《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联动改革,深化筹资机制、编制人事薪酬和综合监管改革的保障作用,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在完善卫生健康筹资机制方面,一是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二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医疗机构要理顺比价关系,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就是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在医疗服务总量和医保基金支付中的占比。三是完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为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提供有效的引导机制。

在深化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合理制定并落实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自主权,科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二是落实“两个允许”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薪酬水平,落实有关分配激励政策。

在强化综合监管方面,一是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二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工作体系,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依法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三是完善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加强责任追究和联动问责等。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