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小时吃12粒头孢,两次共吃下24粒后,男子因为遵“医嘱”紧急进了急诊。
白鹿视频报道的该事件,在近日一度冲上了热搜。
图源:网页截图
原来,8月26日,男子因脚部甲沟炎就诊,便去医院开了头孢消炎,处方上明确写着“口服 6小时一次 每次12粒”。在吃过两次后,他当晚因为腹泻进了急诊,急诊医生告知其原因是:头孢过量。
事件发生后,就有网友表示,原因很可能是医生在写处方的时候,把“1~2粒”误打成了“12粒”。
8月28日晚,当事医院工作人员也做出了回应:医生存在操作失误,开具的处方未经严格审核就发放。医院将帮助患者完成后续的复诊检查,赔偿方面也将妥善处理。
所幸,男子检查身体后并无大碍。可能外行看的是热闹,但内行看的是门道,除了医生的自身失误以外,此事还指向了另外一个值得所有医生去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电子病历的应用。
它是最让医生“崩溃”的医院设施
谈起电子病历,想必医生们都不陌生,毕竟在临床工作中要天天与其打交道。
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字、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而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早在2009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就多次出台文件促进电子病历的普及。直到9年后,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同时,在2019年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要求三级公立医院要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将“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指标列为国家监测指标。
从多项医疗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电子病历”的足够重视。以电子化的方式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替代原有的旧式纸质病历,其优势可想而知,传送速度快、完整性高、容易存储、共享性好等等。
但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与迭代,我们却发现,电子病历在中国医院虽然有了“量”,却貌似还远远谈不上“质”。
曾经在医疗界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病历系统成功超越医院食堂、值班室和厕所,勇夺了“最让医生崩溃的医院设施”第一名。
估计,很多医生都曾感同身受。
电子病历,为何让医生如此崩溃?
其实,医生对电子病历的要求很简单,“方便、快捷、准确”,但这三点却在很多医院都达不到。
“我们医院最近刚装上了新系统,bug特别多,院内群里天天都是反映问题的,加上配套的信息技术人员比较少,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病历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和大工厂停了电似的,我们啥也干不了。”经山东的孙医生介绍,系统卡顿是医生们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让医生崩溃的问题。
同时,来自辽宁的刘医生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他所在医院的电脑很多用的都是WIN7系统,由于兼容性的问题,电脑特别容易出现卡顿。
系统卡顿看似事小,但很容易酿造出非常严重的问题。几年前,医法汇团队就报道过一个“设备一卡壳,医院赔偿40多万”的案件,医生只因设备原因未能保存患者入院后产前超声检查电子图像记录资料,就此变得很被动。
第二个让医生崩溃的问题是,医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对医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了解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学会熟练操作计算机。
比如年纪较大的老专家对于电脑的学习能力可能相对较弱,还有一些年轻医生责任心不强,不重视电子病历质量,这就容易造成很多问题。孙医生称,“患者转入转出、会诊记录等等,有时候由于对方操作不熟练,还需要自己去沟通,真的很浪费精力。”
除此之外,我们都知道,电子病历采用的是固定的病历模板,在患者病情数据相同的情况下,有些医生可能会从一个病人的病历上拷贝到另外的病历上,从而减少数据的录入量,降低工作强度。
在这个过程中,“书写错误”很容易就跟着来了。当医生大量使用现成的模板进行简单的复制与粘贴时,可能会导致病历中出现原则性错误,比如诊断部位、上下、左右和前后错误,造成诊断和治疗错误,这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诊疗过程,还会使医院在医疗纠纷中因病案记录内容而处于不利局面。
但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很多门诊医生平均每天患者问诊量能超过百个,如果按照标准填写电子病历,工作量可想而知,所以复制粘贴的行为也便可以理解,但这并不能成为犯错的合理理由。
总而言之,电子病历系统越全面、越智能,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会越多,不过这也是电子病历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电子病历的真正价值?
众所周知,如今的电子病历已经逐渐成为了非常专业的信息化工具,不仅可以完成临床记录、医疗管理、科研数据收集、教学素材,更是我们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证据。
所以,它早已不再是一份简单的医疗文书。电子病历也必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真正价值,所以要求必须愈加规范。
通过与几位临床医生全面的沟通了解,现将他们的切身感受和建议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您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提高购买成本:电子病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能满足医院长远发展的设备,所以这需要医院提供更高的资金支持,毕竟硬件是首要条件。
2.操作人员培训:医院需要培训更专业的信息科工作人员,对接受度和学习能力不同的新老医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系统都是好系统,有问题也可以调整,问题还是在于操作使用的人。
3.病历书写规范:电子病历最大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填写电子病历时必须按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虽然现在各地都有明确的病历书写规范,但很少有医院可以完成满分的规范病历,大部分都只是要求符合规范的“及格”病历,所以医院要给予重视。
以上都是给予医院相关管理人员的建议,和医生想说的只有一点: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电子病历和纸质病历都是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文件,绝不能来半点疏忽,这位开头孢的医生就是最大的警示。
当然,这条电子病历的升级之路,并非那么容易。
如孙医生所说,病历的基本规范是统一的,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地区,要求的侧重点和严格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软件,不同的单位也可能购买不同的版本,再加上每位医生的书写习惯也不同,所以,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统一。
电子病历是个好工具,但需要管理者不断去完善它,需要医生不断去学会如何用好它。
否则一不小心,它可能就会变成大家行医路上的绊脚石。
责编|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