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是婴幼儿群体的常见疾病之一,比较常见的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颅面畸形等,对婴幼儿的健康生存威胁极大。以往针对出生缺陷对于健康的长期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出生缺陷病理条件下导致的其它疾病(共病)。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臻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免疫学领域的顶尖杂志《Immunity》发表了题为“Lymphatic endothel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Tbx1 promotes an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to facilitate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repair(淋巴管内皮转录因子Tbx1通过促进心梗后免疫微环境的建立以帮助损伤后修复)”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出生缺陷基因在成年心血管疾病修复中的作用。
该课题组长期从事心脏发育及先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发现,除出生缺陷的共病外,其潜在的遗传缺陷对患者的成年生活和成年后疾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将遗传致病信息纳入到出生缺陷患者的咨询及长期照护的机制中。
Tbx1基因剂量不足是22q11.2缺失综合征中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该染色体微缺失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2000,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之一。该研究发现编码转录因子的Tbx1基因在心梗后的心脏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特异激活,表达上调,进而驱动两类基因的表达,一类可促进淋巴管生成,另一类则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功能。因此,该分子程序的展开不仅可以促进心梗后的新生淋巴管形成,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进入梗死区域,同时还增强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在心梗区有效地建立了免疫抑制微环境,通过抑制自身反应性CD8+ T细胞扩增,同时促进修复性巨噬细胞的扩增,从而帮助心梗后患者的修复。
随着儿科医疗技术的发展,不少出生缺陷患者的畸形和功能缺失经治疗后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矫正,越来越多的患儿寿命能够在医学的帮助下得以延长。
但相较于健康儿童,出生缺陷患者在面对成年生活时,往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疾病带来的身体健康方面的挑战,以及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社会角色和心理方面的挑战。考虑到遗传致病因素的异质性,个体化的咨询和照护显得尤为重要,儿科医生可以在这类成年患者的医疗照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而言,针对各类出生缺陷患者而建立的咨询及照护机制也亟待开展。
(原标题:【前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出生缺陷基因在成年心血管疾病修复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