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医生有机会回乡服务了。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图/农业农村部官网
尤其是在《“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中,鼓励退休医生等群体回乡定居,其实际目的是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但同时,这些退休人员,尤其因不在其位,只能当好指导员、监督员、信息员和智囊员。
政策一出,在网络上立马引起热议。中国人是有乡土情结的,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逢年过节,我们总能看到新闻,某某大牌医生返乡义诊。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家乡和亲人感情深厚,他们愿意找个机会为家乡做些贡献,希望能更好为老邻居解除健康方面的问题。
笔者身边,也有几个典型案例。一个是三甲医院的科主任,省内知名的心血管专家,每周末都要回乡义诊,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造福乡邻。他对故乡的热爱是超乎常人的,就连微信头像、名字都是故乡的元素。还有一些年轻中医师,尽管在城市里已经扎根立足,仍然坚持定期到家乡的诊所里坐诊行医,可谓对故乡爱的真切。笔者曾经和其中一人详谈,扣除他每次返乡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其实回乡坐诊是“不划算”的,可依旧坚持。可见其恋乡情结。
这几年,很多三甲医院出于病源的角度,也相继组织了不少“专家故乡行”活动,发挥大牌专家在县城的影响力,希望能通过活动牵线搭桥和县级医院合作,从而提高自己的病源量。尽管如此,通过举办大量的活动,让这些优秀的医师下基层,还是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功德是有的。
但是,这不同于引导、鼓励退休医生返乡定居。这些医生退休了,执业问题该怎么处理,同样的义诊(相信大多数义诊都是未按要去备案的),出了医疗事故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多部门的协同,不断完善有关政策。若是大牌专家,退休后想指导乡镇和村的医疗机构,但退休后难免人微言轻,现任的管理者又会多大程度地去采纳呢?
笔者认为,这个政策关于医疗的部分还可以细化一下,鼓励就要有鼓励的样子,后面的配套政策也要逐步地完善,让这些退休医生有凭有据,在乡村基层发挥余热。甚至于,一些财政实力较强的地方,可以给与一部分场所支持,或者是水电气减免的优惠,支持其发展事业。
对基层政府而言,更要想好如何制定配套政策,如何承接住退休返乡医生,不要让他们的一腔热血掉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