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征医院张文俊教授团队发现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新型辅助治疗方式

   2023-08-26 890
核心提示: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存在严重术后并发症,如肿瘤残存导致复发、巨大皮肤组织缺损、伤口感染以及放射性皮炎,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为解决皮肤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高洁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张文俊副主任、崔恒庆住院医师共同报道了一种新型普鲁士蓝纳米肿瘤疫苗(PBVac),PBVac以肿瘤细胞膜为肿瘤抗原和CpG抗原佐剂联合包

640

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存在严重术后并发症,如肿瘤残存导致复发、巨大皮肤组织缺损、伤口感染以及放射性皮炎,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为解决皮肤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高洁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张文俊副主任、崔恒庆住院医师共同报道了一种新型普鲁士蓝纳米肿瘤疫苗(PBVac),PBVac以肿瘤细胞膜为肿瘤抗原和CpG抗原佐剂联合包被普鲁士蓝(PB)纳米酶。该策略有望成为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新型辅助治疗方式。该成果以“Killing three birds with one stone:Tumor-membrane-decorated Prussian blue nanovaccines for synergistic management of skin tumors, radiation dermatitis and wounds”为题发表于《Composites Part B》(IF:13.1,中科院Top I区)。

PBVac治疗皮肤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的机制如下(示意图):普鲁士蓝纳米酶通过光热作用清除伤口部位细菌,同时通过抗炎、促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加速感染性伤口的愈合;纳米酶抗氧化、抗炎作用能够加速清除ROS,从而促进放射性创面愈合;肿瘤细胞膜伪装的纳米酶被同源肿瘤细胞吞噬后,在近红外(NIR)介导的光热治疗(PTT)下实现靶向杀伤治疗,同时CpG抗原佐剂和肿瘤死亡后释放抗原能激活肿瘤免疫反应,增加对残留肿瘤杀伤和预防肿瘤复发。

640

示意图 PBVac的制备示意图和抗肿瘤作用机制

PBVac通过共挤出法合成后与肿瘤源细胞具有相似蛋白谱,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明显的细胞膜包被纳米核心的结构,粒径约200nm,且细胞膜包被后粒径增大,同时在细胞膜包被前后PBVac都表现出较好稳定性及光热性能(图1)。

640

图1 PBVac合成及表征

PBVac的同源靶向性主要来源于肿瘤细胞膜的修饰,研究者通过免疫荧光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膜修饰产生的靶向作用。结果显示明PBVac能够被同型肿瘤细胞更有效地识别及吞噬,这表明PBVac具有很强肿瘤靶向潜力,可以提高光热治疗效率(图2)。

图2 PBVac同源靶向性及体外抗肿瘤效果

640

图3 PBVac抗炎抗氧化特性

研究者发现在NIR 808 nm辐射存在下,PB纳米酶和PBVac都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这些发现表明,PB纳米酶和PBVac在808nm光照下都表现出优异抗菌性能,细胞膜涂层几乎不影响PBVac的抗菌效果(图 4)。

640

图4 PBVac体外抗菌能力

在动物实验中,在小鼠背部皮肤切除当天,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模拟急性感染创面;在术后第二天,在光和非光辐射条件下应用PBVac,并在第14天收集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染色(A)。如B-E所示,所有四组的伤口面积都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这表明PBVac在NIR 808 nm光辐射下与无辐射相比显示出更高的促伤口愈合能力,其机制主要为在光照下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和减轻炎症反应(图 5)。

640

图5 PBVac促伤口愈合能力

最后研究者分析了PBVac作为光热治疗抑制皮肤恶性肿瘤复发的可行性,在复发性黑色素瘤动物模型中评估了它们的治疗效果。在10分钟NIR放射治疗(808 nm,1.5W/cm2)之前,用PBS、PB纳米酶或PBVac随机处理这些伤口,然后评估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显示在治疗的第10天,PBVac+Light组的肿瘤体积显著减少与其余各组相比,在此期间存活的小鼠更多,这表明PBVac在近红外辐射下表现出最佳抗肿瘤效果(图 6)。

640

图6 PBVac预防肿瘤复发能力评价

综上,该研究团队开发的PBVac,为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处理提供了新型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由于普鲁士蓝是已被FDA批准的临床药物,和自体来源肿瘤细胞膜相结合后,具有广阔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前景。

上海长征医院住院医师崔恒庆,上海大学张欣怡、张转转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长征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张文俊副主任、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高洁副研究员、上海长海医院卢正茂副主任医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640

张文俊

烧伤、整形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大面积皮肤缺损的MEEK皮肤移植治疗,急慢性创面的修复,体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等治疗;

担任中国解剖学会整形美容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手整形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分会创面与瘢痕修复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泛亚面部轮廓整形外科学会激光与微整形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Bioactive Material,Composites Part B等期刊 SCI论文16篇,单篇最高16.9分,总影响因子71.8分;参编专著8部,副主编3部,主编2部;获得专利授权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产学研项目等各类基金7项,获得军队医学进步三等奖1项,参与其他各类基金6项,获校A级教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