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论坛即席发言,文字整理版)
医学科学研究的最大特征是: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医学科学研究的需求。因为人们希望自己的健康状态永远保持高水平且不断提升。
对于中国来说,过去曾有100多年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优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而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大家的关注点自然就转向了医学。
医学除了对人类和国家有意义之外,对于每个个体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医学要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非常明确直观,如人的疾病和健康。因此,大家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产生动力,也很容易向自己的家人解释自己从事的研究。
此外,医学研究适合各种科研背景的同学,比如擅长物理、化学、计算机、甚至数学的都能做医学研究。不同人才的各种能力和背景,在医学研究都能够得到应用。过去不做实验做医学研究是有困难的,但现在只会做统计的人也能做很好的医学研究。
擅长实验的人才可以做得更好,原因是医学里面实验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擅长统计的人在医学领域会被误认为是天才的数学家。所以无论大家是何种学术背景,都可以把医学科学做好。
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第一次起飞是在近10年。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领军人物都是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很多做生物和化学出身的人不清楚疾病谱系,因此他们的研究集中在新闻经常报道的癌症和传染病领域,可以称之为“媒体导向的研究”。
面对“中国医院里除了糖水和盐水之外库存最多的药物是什么?”这类问题,这些人中只有少数会浏览医学书,或者想到去医院询问,这些需求只有在医院工作过的人才知道,只学过生物或化学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常常不清楚。
所以,学习医学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要对整个谱系有所理解。对遇到问题要找哪些教科书、哪些医院、哪些人这些实践中的知识,也要尽快掌握和理解。
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明白,选择研究方向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盲目追逐热门话题。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用别人的特长压制自己,这会导致做研究的过程非常痛苦。因此,要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
真正喜欢探索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希望做有明确目标的研究,这样他们才不会感到焦虑。这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和繁衍问题。吃饭和生孩子并不需要探索,而需要尽快找到食物和伴侣,所以只有少数人是真正喜欢探索的。
因此,不要因为觉得探索很崇高,就强迫自己去探索,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如果一探索就焦虑,那就不要去探索。如果做科研很痛苦,那就不要做科研。有些医学研究者经常换课题,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跟上时代潮流,但缺点是在研究生涯的晚期会有很大压力,觉得做的研究无意义。所以说,医学研究能不能更改方向是一个难题。
如果以临床问题为目标进行医学研究,优点是有很强的价值和意义,缺点是可能面临很大的挑战,甚至全世界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都做不出来。因此,是否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选择。
有的人可以选择与临床问题相关的研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启发和支持;有的人可以选择与临床问题无关的研究,从基础理论中寻求突破和创新。事实上,在美国,医学研究者是否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研究,都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和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定。从事医学研究的好处就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优势。
最后我要说一点,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可能会让很多同学和老师觉得不够知名。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新的机构在中国得到良好的体制支持,最终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
新的机构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因为从老师到后勤人员都会非常努力地做好工作,希望树立良好的声誉。当然,也有少数单位能够在做好了之后继续努力,做得更好;但一般来说,大部分单位和人在做好5年、10年以后就会变得松懈和满足,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中国也不例外。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我们全中国第一个新型研发机构,而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是今天我们全中国最新的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在中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制改革,它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活动的。
所以我相信你们尽早加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同学也会得到最大的支持,并且我们也希望你们能够成为比以前所有老型和新型研发机构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对中国、对全世界的医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