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2023-08-22 580
核心提示: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病人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抑郁症的客观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进展。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15~33岁,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既往研究显示,社会应激(Social Stress)可能是导致女性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既往基于低等级抑郁猴模型的研究发现:肠道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病人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抑郁症的客观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进展。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15~33岁,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既往研究显示,社会应激(Social Stress)可能是导致女性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既往基于低等级抑郁猴模型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调控前额皮质(PFC)甘油磷脂代谢可介导抑郁行为发生。近期,该团队为了深入探索其细胞生物学机制,使用单细胞核酸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对雌性低等级抑郁猴、低等级非抑郁猴和高等级猴的背侧前额叶皮层(dlPFC区)单细胞转录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小胶质细胞是低等级抑郁猴中改变的关键细胞群,将其命名为“抑郁相关小胶质细胞”(PIMID)。该团队在前额叶皮层经典解剖学分层上,还构建了基因的分子分层(ST1-4),发现两者高度契合,进而揭示了不同的空间分子分层调控不同抑郁行为,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减少主要受ST2-4调控”、“消极情绪的增加主要受ST1调控”。该研究实现了“复杂动物行为表型-细胞类型-空间转录分层”之间的有效整合,独特的分析方式可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13日以“Integrating spatial and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 data elucidates microglial-specific responses in female cynomolgus macaques with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为题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