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韵熙 8月8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影响因素:24)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魏翔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式发表:首次临床应用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First-in-Human Transapical Beating-Heart Septal Myectom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临床研究呈现在当前的开篇文章中,随刊发表的评论文章认为,手术方法是扩大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应用的重要一步。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下简称肥心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肥心病患者除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外,严重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易导致猝死。在我国,保守估计约有200-500万肥心病患者,全球约有1500-2000万肥心病患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肥心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通过心脏开胸直视手术切除肥心肌。但这种手术方法不仅创伤大,而且手术难度大,在经验不足的医院疗效差,手术死亡率高。
此外,由于肥心病异质性强,千人千面,没有固定范式,缺乏经验的医生很难在切多切少之间达到准确的平衡,这是手术中最大的困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医疗发达的北美,年手术量不到1000台,全球年手术量超过100例的医院不超过5家,远远不能满足大量肥心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即使在当今医学的快速进步中,传统的心肌切除术仍然是心脏外科的天花板手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翔团队最初发明并开发了一种心脏跳动心肌切除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心尖心脏跳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由于其突出的创新性,2019年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经过五年的研发,建立了一条定型原型生产线,获得美国专利授权1项,国内专利授权近20项,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该设备于2022年4月15日首次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圆满成功。
本文介绍了2022年4月至9月同济医院47例首次临床试验结果。在跳动心脏和超声波的指导下,使用发明的不断跳动心肌切除器只需要一个肋间5厘米的小切口就可以完成肥厚心肌的定位和定量切除。最佳切除范围通过多次切除确定,无需体外循环。术中器械成功率为97.9%,病例为47例。术后3月,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中位数为术前86 术后190mmHg降至19mmHg mmHg,而且45名患者(95.7%)的二尖瓣反流完全缓解。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据了解,以超声心动图为核心的现代多模式影像学诊疗方法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和疗效。该手术将原本需要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停止跳跃、至少4小时才能完成的大手术转变为只需1小时即可完成的微创小切口手术。今年,该团队受邀参加美国胸心外科年会和韩国亚洲胸心外科年会,受到国际专家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