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王宇教授团队与医院放射诊断主任顾雅佳教授团队合作,发布了一项名为“基于CT评分系统评价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可切除性”的研究,建立了专门的评分系统,为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改变了以往依赖医生主观判断的可切除性评价。该成果最近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欧洲放射学》杂志上发表,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甲状腺不是“懒癌”,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疗效有待改善
甲状腺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甲状腺癌是一种预后良好的“懒惰癌症”。事实上,甲状腺癌的治疗仍然不容忽视。我国甲状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84.3%。晚期甲状腺癌预后差是影响甲状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是改善甲状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的关键途径。
王宇教授说,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是一种晚期甲状腺癌,可以存在于各种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中。局部晚期甲状腺癌主要是指侵入喉返神经、气管、食管、喉、颈部大血管、上纵隔或皮肤肌肉等重要颈部器官或组织的肿瘤。这些患者可能会因气道梗阻或大出血而危及生命,这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对于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手术也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首选。然而,一些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很难通过直接手术完全切除。这些患者通常可以在考虑手术前通过新的辅助治疗模式,即通过药物治疗退缩肿瘤。
对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可切除性的准确评估将直接影响治疗策略甚至患者的预后。那么,如何区分这部分不适合直接手术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呢?在过去,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受医生的经验和概念的限制,导致了这种评估方法的许多局限性。因此,为了指导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科学治疗决策,迫切需要客观的临床评价体系作为参考。
建立专门的评分体系,填补局晚期甲状腺癌手术评估空白
王宇教授团队与顾雅佳教授团队合作,为建立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可切除性评分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研究。
本研究基于多中心队列,建立了12分和14分的评价体系,并将12分的评价体系优化为最终评分体系。通过对不同中心临床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评分体系的有效性。
研究数据显示,肿瘤切除性总体预测AUC为0.882(值越接近1,预测真实性越高),初治患者和术后复发患者AUC为0.826和0.976,预测效果较好。进一步的数据研究表明,该评分的总体准确性为78.9–在验证集中的AUC中,89.4%达到0.875。
根据评分结果,1-12分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可分为三组,其中1-4分的患者总R0/1切除率为83.33%,切除率较高。这类患者主要是直接手术切除;9-12分的患者总R0/1切除率为6.45%,肿瘤残留率高。这类患者主要是系统治疗;5-8分的患者总R0/1切除率为62.5%。这类患者处于临界可切除状态。
王宇教授说:“本研究数据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为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可切除性提供了客观的参考标准,帮助临床医生优化治疗决策,有望使更多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获得生存效益。”。
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部肿瘤MDT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性研究晚期甲状腺癌,在新的辅助模式下进行大量临床试验,使许多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受益,客观评价体系也成为支持新的辅助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乃思、王广兆)
(原标题: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手术评估有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立专门评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