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关于心脏起搏远程控制的相关学术论文得到了业界公认的权威、广泛的专家共识——《2023HRS/EHRA/APHRS/LAHRS远程监测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引用。
本研究成果的引用标志着行业权威专家对心血管植入电子设备的远程控制,预计将开启心血管植入电子设备随访管理的“新时代”。
1
一个误区:
术后可“不管”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是治疗致命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包括治疗心动过慢的普通心脏起搏器、预防猝死的植入式心律复苏除颤器、治疗心力衰竭的心脏同步治疗起搏器和治疗复苏除颤器的心脏同步治疗。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蔡林主任表示:“设备植入只是救命的第一步,后期随访管理也非常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都有误解,大多数人认为“设备植入成功”不需要再次管理。
事实上,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不同于冠状动脉支架、左心耳封堵器等机械设备。术后需要定期测试和调整参数,脉冲发生器需要每5-12年更换一次。术后标准化随访管理是这类患者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益的保证。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定期调整设备参数和药物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保证设备的作用,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术后感染、起搏器电极故障等不良事件,大大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入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
一个现状:
川内随访率仅为60%左右
调查数据显示,CIED植入术后一年内,我国大型三级医院的门诊随访率仅为55.7%,四川省的门诊随访率为60.6%。
"随访率低除了大家的误解外,还与随访方式的限制有关。蔡林主任说,CIED术后最重要的随访模式是诊所随访——患者遵循医生建议的随访日期去医院,具有CIED程控能力的专家面对面诊断和治疗。然而,由于CIED程序控制能力有限,CIED随访门诊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三级医院,导致CIED术后患者,特别是偏远地区术后随访困难,没有标准化的随访管理。
作为成都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全省最早开展CIED植入术的医院之一。今年,手术量超过600例。同时,它也是全省最早开设起搏器随访门诊的医院。起搏器随访门诊已开业40多年,全国每年接待4000多名CIED患者,诊断次数居全省医院之首。
作为中国大型CIED植入中心,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在CIED程序控制技术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但仍不能满足受地区和时间限制的患者接受标准化随访的需求。
“例如,如果外国患者起搏器突然出现异常报警,自动复律除颤器反复电击治疗,专业医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设备参数和程序控制治疗,但事实上,由于区域限制,很可能无法及时调整。蔡林主任说,在这种情况下,病人要么来医院,要么医生去病人所在地。一旦不能尽快解决,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3
一个尝试:
多方联动建立远程连接
如何突破CIED患者术后管理面临的随访管理不规范、患者随访困难、紧急随访需求等问题?
依托省重点学科、市重点学科、成都高水平临床重点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综合实力、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电信运营商和主要生产CIED设备制造商联合探索,希望建立高普遍性、广泛覆盖、依从性、个性化、安全的CIED术后随访管理新模式。
两年前,三方联合开发的CIED远程控制技术正式启动,即通过通信网络对患者CIED进行远程测试和参数调整。
2020年9月10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CIED远程控制研究小组成功测试了世界上首个CIED植入术中的远程参数,并应邀在明年的美国心脏学会学术年会上进行交流,并在JACC杂志上发表。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研究小组对四川省13个地区和医院的325名CIED患者进行了现状调查和CIED远程控制随访研究,完成了对CIED远程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验证,创造性地建立了标准化的远程控制详细流程。
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心血管专业期刊上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SCI论文。同时,研究小组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相关论文、摘要被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欧洲心脏病学会会议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录用,并获得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员工)创新创新竞赛全国铜奖、四川金奖等荣誉。
成都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汉雄表示,CIED远程控制技术不仅支持远程查询和数据传输,而且具有实时远程参数控制和事件处理能力,“一方面,打破了空间、时间、区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应急远程控制需求,同时方便,让更多患者的生命得到保障。”
4
一个设想
建立远程控制“成都模式”
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关于心脏起搏远程控制的相关学术论文被录用《2023HRS/EHRA/APHRS/LAHRS远程监测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新共识旨在引导心脏电生理学家、相关专业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远程监测诊所,并提供影响远程监测服务各方面的循证建议。这也代表了我们最初的临床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震说:“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患者服务。”,目前,心血管内科团队已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临床应用方向,并计划率先探索和建立新时代“CIED术后患者远程随访管理新模式”,将随访工作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计划在现代通信技术联合区域数十家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在区域内建立CIED远程随访中心,建立与县医院合作的远程随访协作网络,为当地患者提供CIED参数测试和调整技术支持,形成新的CIED术后随访分层管理模式。
该技术一旦全面实施,将进入程序控制随访的“新时代”——患者的“家”,可以获得高质量、可靠的程序控制随访需求,解决“随访困难”和紧急情况下程序控制随访需求的问题。
“这只是第一步。”张震主任表示,今年5月,在中国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的指导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率先成立了“CIED远程随访中心”,计划与该地区数十家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大型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之间的CIED远程随访协作诊疗,共同构建CIED随访管理系统,形成可复制的“CIED远程随访成都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CIED随访管理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图/文:心血管内科
审核:心血管内科 张震
编辑制作: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