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 大多数不需要手术——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湘生

   2023-07-23 880
核心提示:影像诊断医师是一个不为人熟知的群体,通常被患者称为“看片子的医生”。他们虽然不是临床医生,却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他们不拿手术刀,却决定着手术刀的方向。他们每天阅片无数,用“火眼金睛”从一张张黑白影像和一帧帧无声图像中,揪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元凶”,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建立“航标”。因为,诊断是治

影像诊断医师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群体,通常被病人称为病人“看电影的医生”。虽然他们不是临床医生,但他们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了诊断依据;他们决定了手术刀的方向,而不是手术刀。他们每天看无数的电影,用无数的电影“火眼金睛”从黑白图像和无声图像中发现威胁患者健康的威胁“元凶”,建立临床治疗和手术“航标”。由于,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和指导,诊断是错误的,治疗是错误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正确的。因此,诊断比治疗更重要。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有一位独特的医学博士。他沉浸在影像的黑白光影世界中,深入打磨医疗技能,锤炼心灵和心灵。“火眼金睛”他是中国第一位影像学博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湘生,为患者寻求一线生命曙光。

肖湘生教授对医生的责任不同于普通人更深刻的思考:“一个好医生,正确的诊断可以挽救生命或家庭。”为此,他总是在为病人服务的路上奔波,用他的“火眼金睛”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福音。

自医以来,他一丝不苟,对生命深感敬畏。

肖湘生在这里奋力拼搏,以此“敢于教日月换新天”激荡着医疗事业发展的滚滚洪流。

在过去的60年里,他在胸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他将中国肺癌的初始诊断准确率从70%左右提高到98.2%,被许多患者誉为“火眼金睛”和“神眼”。许多年前,上海一位大学教授发现肺部“长了个东西”,几家大医院都没有确诊,最后找到了肖湘生教授。小教授仔细看了看电影,肯定地对他说:“明天最好做手术,越快越好!”后来手术完成,病理检查被诊断为癌症。由于诊断准确及时,教授还活着。2003年秋,北京一位老将军被多家大医院诊断为肺癌,手术计划已确定。后来,老将军的家人听说上海长征医院有肖教授的独特技能。因此,经过多次询问,他们终于在手术前一天找到了肖湘生。肖教授诊断他患的不是肺癌,而是肺结核,这让他感到轻松。将军免受一刀。几年后,将军康复了。

越来越多的病人来到这里。为了满足患者的要求,缓解他们的痛苦,早在10多年前,肖湘生就率先在中国开设了影像诊所,专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患者。几十年来,肖湘生一直使用他独特的“火眼金睛”,肺癌的线索从复杂的生命体征中发现,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为什么肖湘生教授比普通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肺部疾病?这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1963年,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的一家结核病医院工作。当时肺结核发病率很高,700多张病床的医院总是住得满满的。由于害怕被结核病感染,觉得当医生只看一种疾病太简单,没有希望,许多医生试图摆脱它。肖湘生发现许多年轻士兵患有结核病。如果他们不及时准确地诊断,他们将导致终身残疾。他决定留下来研究结核病的诊断。他按当时苏联十大分类登记备案,定期复习总结研究。他发现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亚型。例如,支气管内膜结核对下叶肺结核有自己的总结和经验。当时医疗水平不高,基层医院看到肺阴影就送到肺结核医院。事实上,在这家医院,除了肺结核,几乎所有的肺疾病和各种肺结节都可以看到。肖湘生在这里工作了15年,为肺部疾病奠定了坚实的临床和理论基础,直到1978年考研才离开。

借助火眼金眼赛过“科学技术”

肖教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当时的肺癌即使做出了正确的诊断,也不会愈合。因为当时的图像诊断是拍一张X片,而普通X片的分辨率非常有限,发现的肺癌大部分是中晚期,而中晚期的肺癌,无论是手术、化疗、放疗还是生存期都很短,大部分只能存活一年左右(其他癌症也差不多)。因此,人们谈论癌症的颜色变化,认为癌症是绝症或不治之症。但也发现,如果发现和诊断较早,愈后相对较好,诊断越早,愈后越好。因此,认为早期诊断是改善癌症愈合的最佳方法。

1978年,肖湘生恢复研究生制度,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荣独山教授是国内放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肖湘生向导师汇报了学科研究的想法,得到了荣老的肯定。最后一个话题是“肺癌早期诊断:X线与病理对比”,由于X射线诊断(后来称为影像诊断)需要证据,因此影像诊断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征象”,如肺癌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

这些迹象是病变在X线片或CT片中的表现,即病理变化在图像上的反映。大多数影像科医生没有深刻的理解。经过仔细考虑,荣老教授设定的主题是通过研究,让肖湘生对肺癌的影像病理基础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具体方法是将手术切除的肺癌病理标本制成许多病理切片,与X线片的各种迹象进行比较。中山医院病例不够,还到上海胸科医院和肺科医院收集病例,就这样进行了7年。通过将大量的肺癌标本与X线进行比较,肖湘生对各种肺癌症状的病理基础的理解确实得到了迅速的改善,也就是说,每当他看到X线片的表现,他就能想到与病理相对应的变化。自然,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因此,肖湘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国内影像学领域的第一位博士,也是肺癌早期诊断的第一位博士。

博士毕业后,肖湘生被分配到第二军医院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工作。此时,CT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均为厚扫描。虽然它比普通的X线平板电脑好,但分辨率仍然不高,早期肺癌的磨玻璃密度往往被遗漏。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发现了以前普通X线甚至厚CT都找不到的磨玻璃结节。当人们在体检或门诊发现肺结节时,患者自然会问:“我的肺结节到底是什么?肺癌是肺癌吗?肺癌是肺癌吗?如果医生不能给出明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患者自然会感到焦虑,甚至睡眠和食物困难,影响工作、生活和健康。

一生执着于“肺结节”钻研

肺结节是肺中各种疾病的一种形式,许多肺部疾病可以在肺中形成结节。例如,许多传染病,特别是慢性感染,如结核、真菌等肉芽肿疾病;各种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肺癌、肉瘤、转移癌等恶性肿瘤可在肺中形成结节。大多数良性结节对健康无明显危害,不需要治疗,恶性结节必须治疗。

目前的CT检查可以发现毫米结节、微小结节和低密度磨玻璃结节,也就是说,目前的检查技术发现肺结节不是问题,但如上所述,肺结节是良性和恶性的,治疗和愈合完全不同。但很难识别,无论什么原因形成良性肺结节,大多数都不需要治疗,如果误诊,良性误诊为恶性,让患者手术,患者将被切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损害;相反,恶性肺结节被误诊为良性,早期肺癌可以长大、转移,危及患者的生命。

目前,我国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些放射科(影像科)只报告肺结节而不明确诊断,或给出模棱两可的结论,如“肿瘤不除外”,当病人得到这样的报告时,他们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放射科除肿瘤外,胸外科可作为手术适应症,对患者进行手术,其中必须有许多良性肺结节不应进行手术。为什么放射科医生不做出明确的诊断?第一,真的很难;第二,我们的制度有缺陷,对医生的要求太高,根本没有保护措施。对于100名患者,医生应该对99名患者承担责任,错误的患者应该承担责任,只是模棱两可,我不承担责任;然后我们的医疗程序混乱,最初我们做肺手术,首先有放射科的明确诊断,但也有术前讨论。现在我们简化了,

有的医生根本不需要术前诊断,看到肺结节就做手术,甚至说:“管他良性恶性,开刀就知道了。大量不需要手术的良性结节被手术。第三个原因是目前最常见的,因为鉴别诊断难,用最简单的方法代替,而不是研究。以大小划线,将大于8mm的结节划成恶性,全部开刀。这样,大量8mm以上的良性结节错误手术,8mm以下的恶性结节无法治疗。

肖教授是怎么做到的?去看肖教授的门诊就知道了,不管什么病人找他,他都会给你详细的检查,最后告诉你明确的结论:你有肺结节吗?良性还是恶性?需要治疗吗?治疗方法是什么?若有多个结节,他会告诉你:是良性还是恶性?或者哪个是良性的,哪个是恶性的?如果他有时不能当场肯定,他会告诉你该怎么办?接下来要做什么检查治疗,什么时候复查?

肖教授说:“他知道这很难,有风险,压力很大。但他说,如果你不能害怕承担责任,你就不能对所有的病人负责。医生真的对病人负责,只有让病人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

如何准确诊断每个病人?肖教授说:首先,我们应该从病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诊断错误,它会损害一个人的健康,危及一个人的生命,破坏一个家庭,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个病人的诊断。诊断必须有足够的证据,绝对不能“毛估估,”图像诊断的证据是各种证据“征象”,小结节和微结节的各种迹象都非常微妙。通常不能显示普通CT。肖教授到各门诊点都要与那里的技师对接,让他们科学地改进检查方法,提高图像质量。比如薄层扫描,大矩阵扫描,尽量避免超低剂量扫描,小Fov扫描(靶扫描)等。

目前,我国提倡低剂量扫描。我们知道低剂量的优点,但我们不知道它的缺点。我们不知道,根据信噪比的原理,如果剂量低到一定程度,图像分辨率会显著降低,密度低的病变可能会丢失,密度低的病变可能会丢失“征象”不能很好地显示,导致误诊。

兴趣区在剂量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FOV)空间分辨率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肖教授和他的学生李惠民教授发明了“靶扫描”,图像分辨率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虽然比较麻烦,但肖教授在每个门诊都坚持了10多年。如果CT片中发现的小结节不能作出明确诊断,则应添加“靶扫描”。这是他诊断准确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黑白世界里日复一日地寻求真相似乎很无聊,但在他们看来,这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最佳体现,因为黑白生活可以用医生的职责和使命来呈现多彩的色彩。充分理解和理解医学影像学的特殊性和优势,就像走进一个十字路口,用望远镜俯瞰距离,也有前进的动力。未来,希望肖湘生及其团队能够继续关注各种临床问题,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探索更多医学影像的价值。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