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心脏猝死高危患者应该植入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如何科学植入?这项创新的治疗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标准化。最近,它汇集了中国25位权威心律专家的智慧,编写了一年多,我国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正式发布。随着这一临床规范的发布,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话题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心脏猝死并不遥远,每分钟都有人“倒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舒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表示,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如何远离心脏猝死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话题。作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设备,心律转复除颤器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多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不断更新。全皮下心律转移除颤器(S-ICD)心脏性猝死(SCD)在预防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中,将所有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埋在皮下,可以有效避免静脉ICD(TV-ICD)导线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系统感染的风险。本规范希望能帮助大多数临床医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S-ICD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更好地造福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还表示,中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人死于心脏猝死。情况非常严重。然而,我国猝死预防与国际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S-ICD设备在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优势,希望更好地明确适应证书和操作流程,使更多的心脏猝死患者远离猝死的威胁。
本规范是由中国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牵头撰写的中国首个S-ICD临床应用指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为首席执行官。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的主持下,标准化总作者王景峰教授回顾了标准化编写过程和中国S-ICD的应用过程。他提到,S-ICD植入患者筛选是中国专家组讨论最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经验,S-ICD适用人群根据I类推荐和II类推荐明确。“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临床数据和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完善这一规范,进一步促进我国猝死预防的发展。”
预防猝死的认知有待提高,猝死高危人群有这些特点
ICD被认为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医生表示,公众普遍不熟悉这一认知。静脉ICD可能不是一些患者的最佳选择。汤宝鹏教授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S-ICD为那些没有静脉通路条件和高感染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猝死预防选择。因此,本规范的发布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它为预防猝死的患者注入了一剂“定心剂”。
在预防方面,张舒教授表示,预防中国心脏性猝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公众对疾病缺乏了解,而且非心血管医务卫生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不均衡的了解。预防心脏性猝死不仅需要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还需要社会、医生、患者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围绕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猝死高危人群的特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专题说明:有冠心病等心脏病史,特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EF值低(射血分数:评估人体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和每分钟有效射血量)、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EF值。<35%的人,既往恶性心律失常和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等相关疾病,都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宿燕岗教授还强调,经常吸烟,大量饮酒,长期饮酒睡眠情绪波动剧烈的人也有心脏猝死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公众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远离心脏猝死。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负责编辑:姜澎
图片:受访者提供图片
(原标题:中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中国首个创新的皮下植入除颤器临床规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