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临时持续起搏新概念! 北大人民医院研究

   2023-07-18 1050
核心提示:心脏起搏植入装置感染患者,起搏系统完全移除控制感染期间,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过渡,但使用球囊漂浮导管以及经股静脉临时起搏的方式,保留时间短且并发症高。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昃峰、郑文成和李学斌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对于起搏器依赖患者在感染装置拔除后,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安全、有效,临时起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这种临时起搏方式是在右心室植入主动固定电极,然后连接体表的脉冲发生器,并将脉冲发生器程控

心脏起搏植入装置感染患者,起搏系统完全去除控制感染期,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过渡,但使用球囊漂浮导管和股静脉临时起搏,保留时间短,并发症高。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郑文成、李学斌的研究表明,感染装置拔除后,起搏器依赖患者,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连续起搏安全有效,临时起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这种临时起搏方式是将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心室,然后连接体表的脉冲发生器,并将脉冲发生器程序控制为只有双极模式,作为临时起搏的桥接。

研究分析了415例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和起搏器依赖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8岁,男性占75.9%。这些患者使用心室主动电极体外桥接临时连续起搏。

手术前,在X线的指导下,股静脉植入心室四极导管首先到达右心室尖端,做临时起搏备用,改善双肘静脉造影,确定锁骨下静脉或腋窝静脉是否光滑,穿刺前完成囊清创消毒,拔出起搏系统,感染侧锁骨或腋窝静脉穿刺入口(对侧作为新的永久起搏器植入部分)。

穿刺点应避免感染区域,尽量远离感染切口。同时,当穿刺针引导钢丝时,确保钢丝不通过囊腔。如果肘部静脉造影发现感染侧锁骨下或腋窝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则选择右颈部静脉作为穿刺入口。穿刺成功后,沿钢丝放置7根 F可以撕开鞘,将用于永久起搏器的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固定在右心室间隔。

测试心室电极的阻抗、振幅和阈值,符合要求后,电极线的末端与再利用的永久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相连。起搏模式为单腔起搏、双极起搏和双极感知。将脉冲发生器固定在患者颈部或肩部,尽量远离囊袋感染部位,取出股静脉进入的四极心室电极。

在415例患者中,同侧锁骨下或腋静脉315是临时起搏电极入路 例(75.9%),右颈静脉入路 100例(24.1%)。只需植入右心室间隔临时起搏电极 405 例(97.6%)采用右心耳+右心室间隔双腔外临时起搏模式 10 例(2.4%)。

640

注:1A:囊袋破裂、感染;1B:主动电极桥接体外起搏器通过感染侧腋静脉进入心室;1C:主动电极桥通过右颈内静脉进入心室,与体外起搏器连接;1D:正位X线下心室主动电极临时起搏,植入右心低位间隔

图1囊袋感染及桥接起搏器

临时起搏电极保留15.3±11.6天,新起搏器植入后,临时起搏电极被移除,临时起搏器的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和电极阻抗在正常范围内。

4 与临时起搏有关的并发症:2例电极脱位,立即复位;1 例如,同侧腋窝静脉穿刺部位局部红肿伴脓性渗出,右侧颈部静脉穿刺后红肿逐渐消退;同侧锁骨下静脉入路临时起搏桥接过程中新发热、血液培养呈阳性,拔出临时起搏电极后,右颈内静脉进入 体温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血液培养转阴。

80%的患者随访1年以上,中位随访24.5个月,1 病例患者再次感染起搏器。然而,这1例患者在拔除感染装置并植入4年后再次感染,但前后两种感染培养的细菌完全不同,这表明第二种感染可能独立于第一种感染,这是一种孤立的事件。

作者表示,对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来说,起搏电极的脱位会造成很大的风险。传统临时起搏器电极的脱位率可高达14.3%,目前的研究仅为 0.5%。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的头端为螺旋电极,永久起搏器连接在体外,保证了临时起搏系统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电极脱位的风险。同时,由于患者下肢不需要刹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研究人员指出,在桥接起搏器之前,所有患者首先完善双肘静脉造影,以评估感染侧锁骨或腋窝静脉。如果发现感染侧穿刺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则选择右颈静脉作为桥接临时起搏电极。

然而,主动固定电极临时起搏的基本操作相对复杂,成本高。研究人员认为,主要适用于起搏器完全依赖、起搏时间长的患者,但右心室起搏时间长会导致心室内同步损失。对于短期临时起搏,传统的临时起搏方法仍然是首选。

此外,据报道,该中心每年拔除数百台感染装置,大多数患者的起搏器功能和功率处于良好状态,这些起搏器将在充分消毒后使用。

该中心之前的研究表明,在3.52年的随访过程中,再植入充分消毒原起搏器的发生率与植入新起搏器的患者相似。

415例患者中,局部囊袋感染310例,菌血症7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5例,高度或完全性房间阻滞30例。

单腔起搏器105在感染装置中 例(25.3%),双腔起搏器 225 例子(54.2%),单腔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65 例(15.7%),双腔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20例(4.8%)。

来源:郑文成,杨峰,李学斌,等等,. 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起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2): 171-17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02.009.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