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李子孝教授、王永军教授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涛教授团队《ANNALS OF NEUROLOGY》发表题为“Lesion network mapping for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研究论文。本研究基于第三次中国国家中风登记(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III)数据绘制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脑网络地图,揭示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脑结构和功能失去网络,发现了远期功能预后的关键图像标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丁玲玲主治医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浩博士是北京天坛医院附属李子孝教授(最后通讯)的第一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涛教授王拥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急性缺血性中风会导致复杂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导致严重的功能残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尽管近年来高分辨率图像技术不断发展,但确定神经功能调节治疗的精确干预靶点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往的研究是通过基于体素的病变症状映射的(Voxel-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 ,VLSM)研究发现,与AIS功能结果相关的大脑区域,但如何影响缺血损伤病变的远距离区域和大脑全球网络仍不得而知。基于脑连接组的病变症状映射技术(Connectome-based lesion-symptom mapping ,CLSM)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映射到与病变相连的远离脑结构和功能网络中,有助于发现新的神经调节治疗干预靶点。
通过VLSM分析了7807例大型多中心AIS患者的图像数据,、功能网络失联(functional disconnection mapping,FDC)与结构网络失去联系(structural disconnection mapping,SDC),基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中风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的关键病变和脑网络定位,包括意识、运动和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语言、视野等。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远期功能预后的关键神经图像标志物,发现共济失调、运动SDC、感觉和构音障碍的FDC分数与3个月时的MRS分数明显相关。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远期功能预后的关键神经图像标志物,发现共济失调、运动SDC、感觉和构音障碍的FDC分数与3个月时的MRS分数明显相关。SDC分数、FDC分数和病变分数与NIHSS分数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不良预后的高风险患者。研究全面绘制了人工智能复杂神经功能缺损的失联脑网络地图,为急性缺血性中风功能恢复的神经调节治疗提供了准确的干预目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基于脑连接组的病变症状映射技术(CLSM) 解决了用低分辨率临床图像取代高分辨率结构和功能图像的技术问题,揭示了局部脑损伤对全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影响,全面绘制了AIS复杂神经功能缺陷的失联脑网络地图。本文构建的失联网络图谱为个体化刺激靶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未来精确神经调节的临床实施奠定了基础。
神经功能缺损是基于NIHSS评分的(A) 病变症状映射图谱,(B)多因素病变症状映射图谱,(C)结构失联图谱,(D)功能失联图谱。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Z200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01360, 8217127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项目(2019-I2)M-5-02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504900)、北京市科委医学协同科技创新研究专项(Z20110005620010)、支持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01800021223ZK03)和首都市卫生发展科研项目(2020-1-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