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3-06-30 440
核心提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30034)等资助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朱心红教授团队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增强肝脏神经保护作用改善创伤性脑损伤病理(Enhancement of the liver’s neuroprotective role ameliorate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hology)”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30034)等资助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朱心红教授团队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增强肝脏神经保护作用改善创伤性脑损伤病理(Enhancement of the liver’s neuroprotective role ameliorate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hology)”为题,于2023年6月20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 Natl Acad Sci USA)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1360120。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具有病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人遭受TBI,中国的TBI患者数量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颅内血肿和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是重型TBI高致死、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针对TBI后继发性脑损伤尚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措施。

该研究基于两种经典的小鼠TBI模型,即控制性皮质损伤模型和闭合性头部损伤模型,探索外周器官(组织)在TBI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发现肝脏的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的活性在两种TBI模型中均发生瞬时、特异性下降;特异性敲除肝脏sEH能有效改善TBI引发的病理损伤,促进TBI后运动和认知等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肝脏sEH酶活性可升高血浆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ET)水平,促进具有神经保护效应的A2型星形胶质细胞生成和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TBI创伤后给予外源性14,15-EET治疗,可模拟肝脏sEH敲除的神经保护作用(图)。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外周器官(组织)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肝靶向的TBI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