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红军教授团队与医学创新研究部转化医学中心姚咏明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Today》(影响因子18.962,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炎症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The rol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inflammation-associated programmed cell death)”的长篇综述性文章。
干细胞策略
该文重点围绕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MSC-EVs)作为天然纳米材料在炎症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中的调控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解析。作者从细胞凋亡、焦亡、坏死性凋亡等不同类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梳理了MSC-EVs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和调控网络,全面分析了MSC-EVs在脓毒症、神经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炎症相关疾病中的保护效应,并深刻揭示了不同来源、不同处理方式及工程化手段对MSC-EVs的影响和途径。此外,作者还根据MSC-EVs的临床试验现状,提出了其作为天然纳米材料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与展望,对于深化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干细胞策略”新认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据了解,医学创新研究部转化医学中心姚咏明教授团队作为创(烧)伤致死性感染并发症——脓毒症基础研究及转化应用领域的先行者,近年来聚焦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胞器质量控制信号机制及其调控环节研究;并联合国内外多个权威学术组织主导制定了国际上首部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监测与诊治专家共识,对于创(烧)伤脓毒症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系列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康红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热射病、脓毒症等危重疾病中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一步阐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对免疫应答反应的主要调理途径,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近年来,康红军教授团队与姚咏明教授团队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的学术优势,聚焦重症医学重大难题联合攻关,力争在危重病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救治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