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名单发布,市属医院有7名专家入选,他们是:
曹春梅 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
童朝晖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蒋协远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
朱俊明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
张声生 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
沈 琳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
陈志海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
北京友谊医院 曹春梅
曹春梅,中共党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青年北京学者等人才计划。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全链条研究心脏损伤的发生和保护机制,发现了心肌细胞保护的新分子,取得系列突破成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防治提供了潜在靶点,进而支撑心血管疾病的早预警、早诊断及早干预,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迄今在国际生物医学和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如Nature、Circulation等发表论文38篇,累计被引2300余次。获国家专利授权4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课题12项。先后任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和《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等国际国内专业期刊编委、北京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等。
北京朝阳医院 童朝晖
童朝晖,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危重症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入选长江学者、北京学者,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21年度“最美医生”、2021年度“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三十年如一日,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坚守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一线,在应对非典、流感、鼠疫、新冠等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月,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最早提出“临床诊断”及“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等重要救治理念,为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重症八仙”的美誉。在国内最早将ECMO技术应用于呼吸支持,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首次将内科胸腔镜技术引入国内,并大幅度提高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的确诊率。在国际上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内科胸腔镜检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40余篇。
北京积水潭医院 蒋协远
蒋协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国家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中国医院协会优秀医院院长”等荣誉称号。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38年,长期专注于骨创伤疾病的临床诊疗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复杂肘部损伤的诊疗、肘关节僵硬的诊疗以及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等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复杂肩肘创伤的临床治疗体系,开展以医工交叉为特色的智能骨科系列研究,较早组建了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为特色的老年创伤治疗中心。
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及相关专著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7项奖项,将科研成果所产生的临床新技术推广应用到29个省市143家医院,受益患者6万余人。近5年开展了基于骨科手术机器人与3D打印智能制造个性化骨科植入物的智能骨科基础技术与临床转化研究,率先开展了世界首例机器人3D导航肘关节运动轴精准定位手术,带领团队成功申报创建骨科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安贞医院 朱俊明
朱俊明,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作为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在推动我国现代主动脉外科的建立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优化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外科手术策略,研发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完成全球最大组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危重孕产妇的多学科规范化救治,国内外率先组建妊娠合并主动脉疾病多学科救治团队,提出规范化诊疗策略,显著提高了母胎存活率,并被写入2022年ACC/AHA主动脉疾病治疗指南,牵头制定并发布了6部诊疗规范,创建规范化诊疗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复杂重症主动脉疾病的诊疗水平。
主持并参与主动脉相关课题2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国际专著2部。
北京中医医院 张声生
张声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都名中医。先后获得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首都精神文明委员会“最美北京人”等称号。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协作组组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华北区域脾胃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脾胃病区域诊疗中心联盟牵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务。坚持中医临床一线工作33年,专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疑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疗效提升和中医治疗科学内涵研究,领衔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创新建立“调态消癥”等多个优效治疗方案并广泛推广运用。
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研发攻关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中华脾胃病学》等著作15部。获的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成果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企业转化2项。首次牵头系统制定发布了我国脾胃病行业17个病证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和5个中医诊疗脾胃病指南及2个国家中医局脾胃病中医临床路径;作为组长牵头制定2个国家行业标准和2个国际标准。
北京肿瘤医院 沈琳
沈琳,民盟盟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CACA和CSCO肿瘤药物临床研究首届主委、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现任主委。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构建了“从临床前到临床”的链条式转化研究的新模式,促进32个药物从临床前进入I-II期临床研究。建立了胃癌精准靶向治疗新标准;首创食管癌的中国免疫疗法,作为全球Leading-PI,设计并主导国际多中心胃癌食管癌临床研究。是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发起人,引领开展多项多学科协作的临床研究,建立全球认可的胃食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模式,研究成果降低胃、食管癌死亡风险30-40%,改写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使我国胃癌内科精准治疗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制定国家MDT诊疗规范,推广覆盖全国32个省及自治区,造福患者超10万例,降低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32-46%,延长患者生存1.4-3倍。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CACA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第四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38部国际国内胃肠道肿瘤诊疗规范。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在顶级期刊发表200余篇SCI论文,他引总计26987次,H指数70。
北京地坛医院 陈志海
陈志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兼感染二科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从事急性传染病诊治工作33年来,经历过国内多次传染病疫情的防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从科室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三年来始终带领团队始终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2021年东京夏季奥运会期间,作为奥运代表团的首席防疫专家,在奥运村500余例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取得了中国奥运代表团零感染的佳绩。积极投身新冠病毒科普工作,撰写的新冠肺炎词条获得7亿多点击量,通过参加养生堂栏目劝导老年人接种疫苗,为20多万网友在线答疑。
为提高我国医生新冠肺炎防治水平,规范临床医生诊疗行为,积极总结临床经验,作为第一主编编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及病例精粹》《新冠肺炎诊疗实用手册》,参与完成《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路径》第一版、第二版,为临床医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标准及科学的指导。牵头组织撰写《新冠病毒抗体的临床应用及结果判读》《新冠肺炎抗病毒方案选择》《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复阳”的认识与处理》,为解决新冠肺炎诊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新方案。
一直以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牢固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紧围绕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科学构建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