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谢病即葡萄糖脑苷脂沉积症,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由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溶酶体沉积性疾病。葡萄糖脑苷脂是一种可溶性糖脂物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由于缺乏葡萄糖脑苷脂酶,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积累,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戈谢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而戈谢病在犹太人中的发病率非常高。该病例于1948年在中国首次报道。常见症状为生长发育迟缓、肝脾肿大、意识障碍和惊厥。对于脾肿大的患者可以进行脾切除术,然后进行基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戈谢病的早期症状
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导致体内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丧失,从而导致肝、脾、骨、肺甚至脑中巨噬细胞的溶酶体中葡萄糖脑苷脂积聚,产生典型的积聚细胞,即“戈谢细胞”,进而导致受累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临床分三种类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和脾梗死;血液学表现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皮肤苍白、乏力、皮肤和牙龈出血,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大多数患者有骨侵犯,但严重程度不同。受累部位主要包括早期腰椎、长骨干骺端、中晚期的骨骼和突起。患者常有急性或慢性骨痛;肺部受累的特点是间质性肺病、肺实变和肺动脉高压。
戈谢病有三种临床症状,即成人、婴儿和青少年。
1.成人型(I型)。进步有快有慢,尤其是那些慢的人。有时因脾梗死或脾破裂而发生急腹症。肝脏逐渐增大,但不如脾脏明显。老年人病程中皮肤黏膜呈黄褐色,常被误诊为黄疸。脖子、手、腿等暴露部位最明显,呈棕色。楔形上睑下垂常见于眼球结膜。黄斑在角膜的边缘,向内和向外指向,最初变成棕色。晚期患者可出现骨痛,甚至四肢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股骨下端骨折,也可累及股骨、颈部和脊柱。当脾功能亢进发生时,可能因血小板减少而有出血倾向。儿科患者的身高和体重经常受到影响。
2.婴儿型(II型)。孩子出生后可能肝脾不和,3~6个月后明显,吸咽困难,生长发育差。神经系统症状突出,如颈部僵硬、后脑勺肌张力增加、角弓反射亢进,最后瘫痪。当无反应的脑神经受累时,可能会出现内斜肌麻痹等症状。复杂的感染很容易。由于病程短,故多在婴儿期死亡,肝脾肿大不像成人型那样明显,也没有皮肤色素沉着和明显的骨骼改变。
3.幼年型(ⅲ型)。往往从2岁到青春期,体检经常发现脾肿大,一般为中度,疾病进展缓慢,逐渐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肌阵挛性抽搐、动作不协调、精神错乱,最后卧床不起。肝脏经常轻微肿大,但也可以逐渐增大,对肝功能造成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