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祖江、苟建军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STTT)》上发表题为“Alterations of the oral and gut mycobiome and cytokine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of COVID-19 convalescent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阐明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复一年后口腔及肠道真菌菌群特征、细胞因子变化。余祖江教授、苟建军教授为通讯作者,任志刚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柳闪烁硕士研究生与王琼副主任护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新冠病毒感染康复一年后,很多患者的肝、肾、肺功能等逐渐恢复正常,但其机体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咳嗽、疲劳、乏力、易困、记忆力减退等长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19)。如何满足新冠患者愈后康复需求、寻找新型治疗靶点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相关研究证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口腔和肠道菌群紊乱,且在核酸转阴后长期紊乱,长新冠后遗症也与菌群紊乱密切相关。目前,大部分研究随访至新冠病毒感染康复3个月或6个月,尚未见更长时间的相关研究报道。
余祖江教授团队前期已完成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复一年后口腔及肠道细菌微生物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真菌可与细菌相互协调和制约,调节宿主体内稳态和病理生理过程,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前期研究,为进一步观察疾病恢复过程中口腔及肠道真菌菌群、细胞因子的变化,余祖江、苟建军教授团队将35例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时(CPR0)和随访1年后(CPR1)的口腔、粪便和血清样本,与90例健康对照人群(HC)的样本进行了ITS测序和Luminex液体芯片检测,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和五重交叉验证。研究发现,与CPR0患者相比,CPR1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少数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的水平稍高于HC组;口腔和肠道真菌微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与炎症风暴密切相关的大部分细胞因子逐渐降低,均有明显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基于3个口腔真菌标志物和18个肠道真菌标志物建立的康复一年后中和抗体预测模型也达到了较高的预测效能(口腔:80.95%;粪便:96.6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了真菌、细菌与免疫之间的关系,提示靶向调节真菌微生态对改善COVID-19预后、促进免疫恢复、预防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可成为改善新冠后遗症的新方法。
图1.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复1年后的口腔、肠道真菌菌群及细胞因子变化
该研究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复一年后的口腔及肠道真菌菌群和血清细胞因子进行了表征,确定了COVID-19恢复过程中的关键真菌微生物和细胞因子。此外,基于真菌微生物的预测模型为预测COVID-19康复者中和抗体水平提供了新工具,为促进COVID-19康复提供了新靶点。
该成果是河南省新冠防控领域单篇影响力最高的论文,也是继余祖江教授团队新冠诊治研究成果发表在《Mil Med Res》、《Gut》、《Adv Sci》之后的新突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303103)、河南省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221111311700和221111311600)等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3-0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