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同济医院刘争教授团队发现鼻息肉治疗新靶点

   2024-03-07 1000
核心提示:(通讯员 邓国欢)日常生活中,鼻息肉这一“小毛病”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就是鼻子里多了块“小肉肉”。其实鼻息肉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被严重低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不充分且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患上鼻息肉,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它严重阻碍患者的正常经鼻呼吸。鼻息肉不仅会引起持续性鼻塞,而且经常伴有流鼻涕、嗅觉减退等,还会导致打鼾、张口呼吸等,严重的可继发颅鼻眶感染而引起患者头面部胀痛、眼周肿痛、颅内感染甚

(通讯员邓)日常生活中,鼻息肉的“小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鼻子里有一块“小肉”。事实上,鼻息肉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被严重低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不充分且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患上鼻息肉,虽然看似无足轻重,却严重阻碍了患者的正常鼻呼吸。鼻息肉不仅可引起持续性鼻塞,还常伴有流涕、嗅觉减退等。,还可能导致打鼾、张口呼吸等。,可严重引起患者头面部肿痛、眼周肿痛、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铮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题为《鼻息肉伴异位淋巴组织形成中滤泡调节T(TFR)细胞的失效与局部免疫球蛋白的异常产生有关》的文章,揭示了鼻息肉中免疫球蛋白的负调控机制,为鼻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目前鼻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糖皮质激素为中心的药物治疗和内窥镜鼻窦手术。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后会复发;近年来逐渐进入临床的生物制剂,如抗IgE单克隆抗体,停药后也会复发,治疗费用高。刘铮教授团队发现,约20%的鼻息肉伴有异位淋巴组织形成。这类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较高,病程较长,手术复发率高,容易成为难治性鼻窦炎。同时,异位淋巴组织含有大量滤泡辅助T(TFH)细胞,可促进B细胞在局部产生免疫球蛋白。因此,探索异位淋巴组织的功能、形成和调控机制对阐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研究小组通过单细胞测序、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培养发现,TFR细胞缺乏负调节TFH细胞以促进异位淋巴组织中免疫球蛋白产生的能力。此外,研究发现TFR细胞主要通过CTLA-4信号对TFH细胞发挥抑制作用,补充维生素D可以上调TFR细胞中CTLA-4的表达,从而增强TFR细胞的抑制功能,并改善TFR细胞对鼻息肉中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抑制功能。这些调节鼻粘膜局部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新机制的发现,对于开发靶向鼻粘膜局部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并为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刘铮教授团队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慢性鼻窦炎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与应用。这项针对鼻息肉治疗的新靶点研究是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研究的子项目之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