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刘明教授团队成功操控国产新型机器人完成了一台高难度手术:左肾动脉瘤切除、原位端端吻合及体内血管重建,精准高效地拆除了患者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国内首例机器人腹腔镜肾动脉瘤切除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和血管外科决心携手为民、攻坚克难,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一名66岁的女性患者在三周前体检时被诊断为左肾动脉瘤。腹主动脉和双肾动脉造影证实了左肾动脉瘤。肿瘤最大直径超过4.5厘米,肿瘤远端肾动脉主干长度仅1厘米。因此不适用于肾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肾动脉瘤被称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如果治疗不当,动脉瘤会逐渐变大并可能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肾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肾脏的血液供应丰富,每分钟约有1/4-1/3的人体血液通过肾脏过滤。手术必须在血压高、高灌注的情况下进行。在快速跳动的动脉上切除肾动脉瘤就像“从老虎嘴里拔出一颗牙齿”。一旦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70%,这无疑给手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生活之前全力以赴!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血管外科刘明教授、李永军教授带领团队术前认真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精心制定手术方案,并与外科麻醉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精心制定了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动脉瘤切除联合原位血管吻合重建”为重点的手术方案。同时,团队还开发了原位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开放手术甚至自体肾移植等多种备用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搬家前先做决定。经过精心准备,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如期进行:血管外科主任李永军教授团队的李鹏医生和徐正曦医生首先进行了大隐静脉采样,为自体静脉肾动脉原位重建或搭桥移植做准备;随后,刘明教授的助手王璇医生在患者的左腰腹部切开了五个指甲盖大小的洞,并放置了国产机器人内窥镜和手术器械。随后,主刀医生刘明教授操纵手术机器人采取联合腹膜后入路(抓取钳经腹腔置入腹膜后手术区),正式开启精准“拆弹”之旅。
在刘明教授的精准操作下,机器人多种灵活的手术器械在患者狭窄的后腹腔内如行云流水般运转——小心翼翼地暴露左肾动脉根部、近端、动脉瘤和远端,分别在左肾动脉近端根部和近端分叉处夹住血管阻断夹,随后取出肾动脉瘤并对左肾动脉近端和远端进行原位端端吻合重建。充分展现了机器人精确解剖、精确切除、精确缝合的特点,所有手术一气呵成。
整个手术团队欣喜地看到,动脉闭塞解除后,患者肾脏迅速恢复红润,血管吻合几乎“无缝对接”,重建的肾动脉形态饱满。接下来,李永军教授的血管外科团队为患者进行了术中肾血管造影,显示肾动脉通畅,血流速度正常,肾蒂解剖结构清晰完整,肾血供正常。一台高难度机器人手术成功完成!
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手术得益于外科麻醉科的保驾护航:在华震主任的统筹安排下,彭文平副主任牵一发而动全身,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孙和护士长事先做了周密细致的协调和准备,手术团队配合默契,确保了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在泌尿外科刘明教授和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将肾动脉瘤完整切除,并原位重建吻合血管,避免了自体肾移植等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同时,全新的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可提供放大10倍的3D高清手术视觉、可自由灵活旋转的腕部手术器械,并可自动过滤掉操作者的手抖,使高难度的泌尿外科手术得以安全、准确、稳定地完成,实现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目标,为患者带来福音。
近年来,刘明教授带领泌尿外科团队,以安全和质量为基础,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矢志为民服务,勇于创新。泌尿外科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基本覆盖了所有四级疑难手术,成为科室为民排忧解难的又一优势治疗项目,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疑难危重患者的肯定和好评。
这是极其困难的承诺,它是遥远的。北京医院泌尿外科现拥有相当完备的前列腺癌MDT、尿路上皮癌MDT、肾上腺肿瘤MDT、泌尿盆底疾病、泌尿系结石、肾癌MDT、男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和亚专业技术团队。其微创手术团队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和精细化管理。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将坚守初心、砥砺奋进,为守护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不懈努力。
撰稿:泌尿外科王璇
修订:泌尿外科刘明
李永军血管外科
宣传部孔敬何鹏
主编:孔静【div】【/div】监制:黄桂平
编辑制作:宣传部【div】【/div】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