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从源头抓起,将反浪费贯穿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才能形成治理闭环,最大限度减少浪费滋生的空空间。
如今,许多家庭都习惯于存放常用药物。然而,由于不合理的药品囤积和不科学的药品制备,过期药品造成的浪费更为普遍。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78.6%的家庭拥有小药箱,但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小药箱的习惯,导致每年约有1.5万吨过期药品。
药品浪费不仅会增加医保基金和个人药品费用负担,还容易导致药品滥用和药品污染等安全隐患。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务实的措施及时加以遏制。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实施方案》,对药品生产、临床使用、药品流通、宣传引导、废弃药品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从药品生命周期角度为遏制药品浪费提供了政策指引。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遏制药品浪费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浙江省宁波市鼓励销售部分药品,从源头上减少浪费;上海升级相关数字服务平台,以公益服务形式组织执业药师轮流坐诊,提供线上药学服务,及时解答市民购药、用药疑问,减少末端浪费。这些措施侧重不同环节,对建立健全遏制药品浪费的体制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还要看到,遏制药品浪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堵塞漏洞,不留死角。从生产上看,部分药品的包装不够科学,药品用量远远超过单个疗程的需要;从销售情况看,因买药赠药、大处方等促销活动导致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依然存在;从回收的角度来看,尚未普遍建立统一、规范的废弃药品收集和销毁渠道,居民缺乏处理用不完的药品的合适渠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治理难度。只有从源头抓起,将反浪费贯穿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才能形成治理闭环,最大限度减少浪费滋生的空空间。
开展全链条治理,必须从细节入手,做好政策配套,增强可操作性,调动各方积极性。例如,开展药品零售,需要统筹考虑药企、医疗机构、药店和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细化相关制度设计。哪些药物可以拆解?零怎么拆解?如何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产生良好的政策效果。再比如,引导消费者合理购药、科学备药对减少浪费非常重要,但需要细致的用药服务指导。我们不妨探索一些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药学服务,或者让家庭医生在随访期间帮助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整理家庭药箱。当前,药品网上销售进入快车道,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要做好制度衔接,强化细节管理,持续增强全社会反浪费意识。
我国是世界工业和医药大国,产业链完整,医药产品品种和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需杜绝浪费,提高药品利用率。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全链条管理意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理用药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人民日报》(2024年02月19日05版)
(编辑:贾伟、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