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异常会引发强迫症?上海医学团队新发现为干预策略开发奠定基础

   2024-02-05 1000
核心提示:肠道微生物通过琥珀酸代谢信号参与强迫样行为的机制模式图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肠-脑”轴在强迫症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工作基于粪菌移植策略,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琥珀酸代谢信号在强迫样行为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该发现不仅为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建立能更好模拟强迫症的动物模型打下基

肠道微生物通过琥珀酸代谢信号参与强迫行为的机制图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镇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揭示了“肠脑”轴在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粪菌移植的策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琥珀酸代谢信号在强迫症行为的调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立能够更好模拟强迫症的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精神障碍,其核心症状为反复侵入性思维或重复行为。根据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我国强迫症患病率约为1.63%。近年来,有报道称强迫症患者和啮齿动物模型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但肠道菌群失调及其通过肠-脑轴的信号传递机制仍不清楚。

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异常是否会导致强迫行为,研究小组采用了粪菌移植策略,发现移植了来自首次未服药强迫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小鼠表现出焦虑样和强迫行为。两组小鼠肠道菌群的种类组成或菌群结构不同:OCD菌群定植的小鼠体内潜在促炎菌群的丰度较高,潜在保护性菌群的丰度较低。同时发现OCD菌群定植小鼠mPFC脑区的突触结构和功能受损,神经炎症发生改变,同时伴有肠道炎症水平升高。

研究团队验证了肠-脑轴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方式:免疫反应、迷走神经和小分子代谢物,发现迷走神经切断术无法阻止菌群移植引起的异常行为。

琥珀酸是唯一在mPFC脑区和血浆中同时上调的差异代谢产物,并且还发现临床强迫症患者血液中琥珀酸的含量确实高于健康对照组。

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影响琥珀酸代谢导致异常行为。基于此,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琥珀酸确实参与强迫行为,并发现产琥珀酸菌株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诱导强迫表型。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强迫症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从肠-脑轴代谢信号传递的角度为强迫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未来开发针对肠道微生物和相关代谢途径的干预方法奠定了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博士生张颖丹和副研究员史冬冬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王镇教授是记者。团队中的许多人为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资助。

文:唐

图片:受访者

编辑:吴

责任编辑:姜鹏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