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治和健康管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并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入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明确指出,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深化健康上海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贯彻市第二十次党代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健康上海建设工作方向,2024年1月31日上午,“上海市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校院地协同推进会暨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玉建、副秘书长张雄、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温大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出席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姜主持会议。
陈玉建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全面提升社区医生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全科医生队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不断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相关单位以网络基地正式启动为契机,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市属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赋能,积极探索完善“校-院-地”全科医学教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与上海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温大祥宣读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展社区全科医生培训试点的批复》。交大医学院将率先系统开展社区全科医生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来自全市16个区的卫生健康委领导同志和交大医学院11家签约单位的领导同志共同签署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协议》,拉开了全市首个五年“校-院-地”共建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幕。
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0家附属医院与来自全市16个区的卫生健康委签约共建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首批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并举行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签约仪式。
上海市人大代表、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代表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言。她说,社区全科医生需要有组织的职后教育、精湛的岗位技能和全面的专业素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交大医学院搭建了基层学习、交流、提升的优质教育平台,既有利于拓展全科医生成长空间,也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
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张为胜代表16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他表示,区卫生健康委作为共建单位主体之一,将从支持社区中心整体提升、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支持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双向联动机制等五个方面做好支持保障工作, 从而构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符合当前医改要求的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温大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共同为此次签约建设的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牌。
启动仪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雄为交通大学医学院5个国家医学中心颁发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中心首批学术支持单位证书。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姜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姜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托自身人才和学术优势,长期关注社区居民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问题,前期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经过一年的实地研讨和专家论证,起草形成了《上海市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建设方案》,并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首批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试点。学院将努力把国家战略和相关要求转化为工作动力,为打通服务上海人民健康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献智慧、出建议、出努力,为共同促进上海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发展和上海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表示,上海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的启动意义重大,将深刻推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功能转变。其中,医学院校不仅要承担为社会培养医学人才的职能,还要开放封闭的校园走出去,为社会承担更多责任;各大附属医院也需要敞开大门、走近社区,建立完善的网上挂号系统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将更多专科门诊号下放给社区,做好患者出院后的社区医疗对接;社区医院要做好与高校、附属医院的联动,储备优质全科医生直接服务居民,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实现居民健康全链条覆盖。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成为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继200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成立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后,学校先后承担了上海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多年来,该中心培养了数千名全科医生,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上海市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训有序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中心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调整,成为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首批试点单位。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计划启动儿童发热规范化诊疗、老年人“三高共管”、老年失能患者康复护理、慢性疼痛治疗、运动损伤康复、身心健康问题等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培训试点项目。针对基层医疗的现实需求和提升专业能力的迫切需求,交大医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相关系统培训,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在首诊、分诊转诊、后期康复指导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和家人健康可信赖的“贴心人”。
建立先进的社区全科医生能力评估体系
目前,上海共有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8家分中心。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出844个卫生服务站和1142个村卫生室,提供便捷、就近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基本服务。根据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社区全科医生需要不断提高知识理论、实践技能、能力素养和综合服务能力。交大医学院将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定位、有目标、有不同内容的培训方案,分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开展培训,做到病前预防好、小病管理好、大病知识掌握好、急病管理好、慢病管理好,逐步提升专业能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技能全面、有专长、居民认可”的高素质社区全科医生队伍。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色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全科医生专业能力提升需要,符合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定位,适应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发展新要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
创建社区全科医生循环连续培训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以优秀社区医院发展为应用场景,采用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工作坊等教学方式,以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沉浸式培训为牵引,关注社区全科医生的真实诊疗体验,增加其职业成就感,为社区全科医生的发展成长搭建舞台。着力打造“菜单式课程方案、进阶式课程体系、全专业组合结构”的新型培训模式,在保持学科专业特色的同时有效覆盖社区全科医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解决职业发展路径中的实际问题,将“培训-考核-再培训-再考核”的职后继续教育模式贯穿社区全科医生职业生涯全过程;同时选拔一批品德高尚、技能精湛、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通过“传帮带”“传帮带”的形式,最终打造一支专职专精、覆盖面广、素质过硬、技术过硬、让人信服的社区医生队伍。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距离产床最近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浦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红色医学人文资源,以及完善和高水平的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未来,学校将与13家附属医院合作,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特色学科、临床专科和优质师资的优势,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提供全方位培训。此次签约共建协议移交给了作为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依托单位的大学医学院5个国家医学中心。未来,交通大学医学院将充分发挥试点优势,携手更多国家医学中心和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和推进“通用、可复制、可操作、可规范”的社区全科医生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打造人民满意的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共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