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陈杰教授团队在《现代病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区)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团队分析了13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免疫微环境,通过重要细胞和分子的变化揭示了肿瘤免疫特征的组织学亚型异质性,为胰腺癌的早期防治策略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基金的支持。
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常见的前体病变,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与只能通过显微镜识别的PanIN相比,IPMN是一种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并通过手术早期干预的病变,为改善这部分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通过靶向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阻断肿瘤免疫逃逸和清除肿瘤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已成功应用于多种癌症,VISTA(T细胞激活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可变结构域)阻断疗法也在多种肿瘤的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既往研究发现,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深受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CD8标记的细胞毒性T细胞是靶向PD-1/PD-L1过程中发挥肿瘤杀伤作用的重要免疫细胞;巨噬细胞通常可以表达PD-L1并抑制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然而,学术界对IPMN进展为胰腺癌过程中免疫微环境的特征性变化尚不清楚,因此免疫治疗在IPMN相关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尚不明朗。
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0例与浸润性癌相关的IPMN患者的CD8+T细胞、CD68+巨噬细胞、PD-L1和VISTA,显示了IPMN恶变过程中免疫微环境中重要细胞和分子的动态演变,并与76例非浸润性癌患者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在IPMN发展为浸润性癌的过程中,CD8+T细胞减少,CD68+巨噬细胞增加。多变量分析显示,与常规临床病理指标相比,CD68+巨噬细胞的丰度是指示IPMN和相关浸润性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同时,上述发现也为病理学家更好地识别IPMN相关浸润性癌症提供了新思路。
▲在▲患有相关浸润性癌的IPMN,CD8+T细胞浸润显著减少。
▲ CD68+巨噬细胞在▲患有相关浸润性癌的IPMN更为丰富。
▲IPMN和相关侵袭性癌症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多变量分析。
研究结果还显示,PD-L1的阳性表达在胃/胰胆管IPMN及其浸润性癌中显着发现,而VISTA+免疫细胞主要集中在肠IPMN中。提示IPMN免疫特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可为IPMN的病理诊断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
第一作者:莫胜崴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23级临床博士后,共同导师是梁志勇教授。我在博士期间师从陈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胰腺肿瘤病理及其免疫微环境,发表SCI论文5篇。
共同作者:常晓燕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肝胆胰疾病和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诊断。《胰腺上皮性肿瘤标准化标本选择和病理诊断全国共识》的作者。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合著者:陈杰
病理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二临床分委会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产业基金项目和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主编国家长期教育系统编写的18部病理学教材和胰腺专著。
文字/笋干赢不了。
编辑/干陈竹升傅
编辑/陈
监制/吴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