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是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实施的第一个月。通过国家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和器械在上海加速落地!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获悉,全市37家市属医院已全部完成药事会议召开工作,并将新药纳入医院药品目录,实现“配优配强”。
综合医院的新药平均数量为90种,这需要真正的临床使用。
2024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本次目录调整共增加126种药品,涉及抗肿瘤、罕见病、慢性病、抗病毒等多个病种,通过医保谈判平均降价61.7%。
新版目录下,各地将推新规,加快国家药品落地“最后一公里”进程。其中,上海市于2023年12月29日发布了《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其中明确指出,定点医疗机构应在《上海市药品目录》发布后一个月内及时召开药事会,充分考虑新药(特别是谈判药和竞争药)和调整药品临床应用适应症,合理优化我院药品目录,以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沈康中心加大了对市级医院的落实力度,要求全市37家市级医院在目录公布后20天内全部召开药事会,做到‘尽最大努力’在全国谈药,即要求医院所有与目录匹配的学科和病种都纳入医院药品目录。”沈康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1月19日,全市所有市级医院均已完成该项工作,综合医院平均新增新药90个,专科医院新增新药32个。
沈康中心要求所有市级医院在1月底前完成新上市药品的临床采购,真正落实到临床使用。它要求“所有药品都应分配”,即只要有临床需求,所有应分配给患者的药品都可以分配。
关注新药“用好”,助力推动创新药临床应用
中医药的落地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上海部分医院率先“开跑”。
中山医院此次将95种国家药品纳入目录。“药事会的及时召开,大大加快了国家讨论药品进入临床的步伐,为患者尽快用上好药、新药,减轻就医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山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晓雨举例说,国家谈判后,新进入医保的心血管创新药威利西瓜片的药费下降了80.8%。又如,首个单抗皮下制剂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在国家会谈后进入医保,药品费用下降37.5%。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药学协会对新版医保目录中的药品进行了讨论和表决,将121种药品引入医院常备药品目录。以此次进入国内的依诺肽片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口服单片复方制剂。药事会后,于1月9日由医院采购使用,让患者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新华医院是上海市唯一一家拥有围产期、完整儿科亚专科和成人专科,覆盖全学科全生命周期的三甲综合医院。也是上海市罕见病诊疗中心。此次共有122种新药纳入目录,数量居三级医院首位。目前,医院正在加紧采购新药。
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兰说,医院的药占比在80%以上。除了及时配备设备,瑞金医院还重视用“好药”为患者带来更多实惠。为此,瑞金的临床药师团队积极融入各临床学科,已覆盖重症、肿瘤、血液、神经等十余个学科,为创新药临床应用提供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用药指导,进一步推动创新药临床应用。
打通“最后一公里”,合力加速突破【/br/]
如何看待和分析国家药品落地医院的比例,沈康中心表示,首先,市级医院的学科特点和病种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得进入医院的药品产品目录不尽相同,不可能将所有上市的新药全部纳入医院。其次,同一类型的创新药和器械会涉及多个生产厂家,给临床使用带来一定的可重复性。再次,医务人员对新上市医疗器械产品的熟悉和临床使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掌握,患者对“新”药品的依从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上海动作不断,医疗、医保、医药等多方力量逐渐形成合力,助力国家谈药落地“最后一公里”。
“我们要明确的是,创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不纳入医院药耗比例考核。与之相对应的是,创新产品的配置情况被纳入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沈康中心副主任王宇表示,中国谈创新药、谈创新机引起各方关注。事关百姓用药的“救命”问题,事关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动力和营商环境。下一步,沈康中心将持续跟踪管理市级医院创新药物和器械的临床合理使用情况,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同时,持续推进医企融合,加强市属医院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推动创新医疗设备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