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西医病名,在中医学古籍中没有记载,现多依据其症状和病机归属于中医学“肝癖”、“湿阻”、“胀满”、“积证”、“胁痛”等病证的范畴。总体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饮食过多或长期大量高热量饮食,同时运动不足,导致能量过剩,脂肪生成过多,存储于肝脏。
2、长期熬夜或情志影响,导致肝血不足或肝失疏泄,对脂肪代谢能力减弱而脂肪化。
以上两种因素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位在肝,但涉及脏腑,可包括脾、胆、肾。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肾精亏损、阴伤气弱、痰瘀凝滞。证候特征为本虚(脾气虚、肝肾亏损)、标实(痰、气、血瘀结)。
非酒精性脂肪肝常与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伴发,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性的代谢性疾病。迄今为止,西方医学仍未完全明确的发病机制,因此也缺乏有效的药物。而中医药整体调节和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的特点,以及较好的安全性,是治疗本病的主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