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血管外科主任郑月宏教授、副主任陈跃鑫教授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中科院一区)上发表关于血管型白塞病(Beh?et’s Disease,BD)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研究报道了团队在运用血管腔内修复手术治疗血管型BD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方面取得的进展。本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经费的支持。
BD因其显著的地理分布特征又称“丝绸之路”病,是一种复杂疑难罕见病,常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慢性系统性血管炎,以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眼炎等为常见临床特征,我国患病率约为14/10万人。血管型BD是以血管相关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特殊类型,约有1/3的BD患者可出现全身各类血管受累,相较其他BD临床表型病情进展更为迅速,预后更差,尤其是累及大血管及重要分支血管者,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上升,其中以假性动脉瘤形成最为危重。
目前针对血管型BD患者假性动脉瘤的外科诊疗,仍属全球性难题,鲜有系统成形的经验总结供医生参考。血管型BD患者的受累血管质脆,术中破裂出血风险更高,对于术者的操作水平具有极高的要求。协和血管外科团队联合多学科累计诊疗血管型BD动脉瘤患者近百余例,治疗例数居国际单中心报道前列,主动脉例数占比最高。
▲BD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
为进一步挖掘令人信服的临床证据,血管外科团队对采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的血管型BD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该队列血管型BD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6%,围术期再干预率、死亡率均为0。随访期间,患者分支通畅率100%,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死亡率均为0。73.9%患者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7%、78%和74%,全腔内诊疗效果满意,居国际领先水平。
▲单因素回归分析探索BD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治疗预后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分层预测BD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远期预后
研究团队揭示,通过积极控制术前BD疾病炎症,规律、足量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选择合适的支架和锚定区,可改善血管型BD患者腔内干预的疗效和中远期预后。这一研究发现,为改善血管型BD主动假性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预后、优化血管外科医生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有章可依的临床监测指标。
本研究基于协和血管外科既往诊疗经验,进一步证实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在血管型BD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可靠性,并率先提出预后危险因素,对于提升血管型BD患者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了依据,但未来仍需开展更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建立更加权威的指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