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医保局、上海市药监局指导,由《解放日报》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协办的第六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今起接受网络投票。
第六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踊跃推荐、积极申报,共收到74家单位推荐申报的89条举措,经过专家严格遴选产生了30项入围举措。
自2017年开始,上海市率先开展省级十大医改创新举措评选,全市各办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踊跃推荐、积极申报参加六届十大医改创新举措评选,累计申报451项,经专家严格遴选后的获奖、入围举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方位展示了上海医改的突破性进展和积极成效,更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居民就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起来看本届入围的30条医改举措
01
“一清单、两优化”,
全力服务创新药品上市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
在市药品监管局药品注册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本市创新药研发及上市申报,2021年本市共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8个品种上市,名列全国前茅;2022年本市共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4个品种上市,位列全国第一。
02
完善多元支付机制,
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
9个方面、28条支持措施,完善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推动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和保险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如优化推出2023年度“沪惠保”、新增医保个账专属产品、优化提升商业健康保险理赔等,相当于每年为上海参保人减轻了近36亿元的医疗费用负担。
03
挖掘优势病种创新支付手段,
促进中医药普及
(上海市医保中心)
选取中医骨伤科等优势病种,实行按疗效价值付费,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普及和提高。首批试点涵盖22个病种,全市22家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其中。试点运行后,中医优势病种的收治例数增加,中医药和中医技术的使用率提升;平均住院日、例均费用等下降,中医质优价廉的优势得以体现。
04
融“核”共进,打造
“耐药结核病长三角协同防控中心”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
有效应对人员频繁往来带来的耐药结核病传播隐患,建立区域协同的防控工作机制,建立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及分析平台;实现区域疑难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跨区域远程联合会诊,患者无需交通往返长三角区域,既减少疾病播散又实现惠民;基于会诊制度搭建结核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骨干人才的成长。
05
精准量化“华疗健康指数”,
构筑健康管理新格局
(华东疗养院)
2022年联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推出“华疗健康指数系统”,实现计算机模仿医生看报告的逻辑,将难以看懂的个体医疗检查检验数据转化为1个综合健康指数得分,6大躯体功能、31个器官健康评估,以及全套人体器官病灶3D模型。每天10余万条(800人次),累计辅助全科医生实现16万人的健康管理,提示各类风险信息8万余条。
06
让“专利”走向市场,
构建公立医院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针对很多研究成果只能成为“沉睡的宝藏”这一问题,明确“以高价值专利为核心,向前覆盖专利挖掘与布局、向后延伸到转移转化”的管理机制。2020年至2022年,共签约80个成果转化项目,协议金额4.7亿,2022年获评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单位。目前,企业与九院合作的转化项目共计取得20张医疗产品注册证,即已有20个产品造福广大病患。
07
立足上海放眼全球,
探索国际医疗旅游新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作为沪上成立最早的涉外医疗服务机构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0余年来为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外籍人士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获10国领事馆赠牌作为指定医疗机构。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摸索出独特的全科+专科服务模式,将特色科室优势扩大,与多家商保机构合作提供更国际化支付方式,牵头制定国际医疗相关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树立上海医疗服务的国际品牌。
08
“5G区块链”
护航长三角新生儿急救转诊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针对新生儿急救转诊场景系列问题,项目创新提出基于“5G+区块链”的疑难危重新生儿转运平台方案,研制智能化急救转诊舱,形成基于区块链的急救转诊流程,打造儿科医院、转诊医院、市120急救中心三位一体转诊协同模式。项目于2021年7月投入运行已拓至长三角,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并在2022年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作为AI医疗典型场景展示。
09
构建互联网分诊,
打通优质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项目与全国9省(市)15个地区 25家医院签订互联网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区域均衡布局。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从远程会诊、诊疗、直播等方面发挥互联网分诊新势能,轻症患者可留在当地诊疗,疑难杂症通过绿色通道上转。互联网分诊开展两年间,累计开展100余次远程直播,完成200余人次远程会诊,其中转线下门诊占5.3%,转收治入院率4%,大幅提升了基层医生诊疗水平,节省患者就医成本。
10
“双聘机制”打通
医联体中医人才培养堵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进一步扩大基层卫生服务内涵,龙华医院作为南部中医医联体牵头单位,探索创新以“双聘机制”为抓手,通过人才培养、院内制剂调配、名中医工作室建立、社区师带徒等举措,帮助基层医生成为“大医生”,强化技术辐射和品牌作用,培养基层优秀中医药人才,推广适合基层开展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技术,畅通区域中医医联体内各单位间中医药人员流通及互认途径,促进推进人才培养、双聘人员双倍增。
11
创新肿瘤综合诊治中心模式,
创中国特色肿瘤诊疗和照护模式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市一肿瘤综合诊治中心(COC)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肿瘤规范化诊疗和全周期照护的管理模式。诊疗过程采用多学科讨论制定决策,由多个相关学科对肿瘤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照护,旨在实现肿瘤诊疗和管理规范化、均质化、全程化。4年建设,从初创结直肠癌中心扩展覆盖院内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心,并在3家三甲医院得以推广(华山、六院、十院),现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牵头在全市三甲医院推广。
12
“两院区一体化”管理,
打造医疗惠民“临港样板”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立足区域特点和医疗特色,打造“市六—临港”紧密型健康联合体,为临港新片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大批全科人才,坚持“输血造血”并重。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质量”指标显示:2020年,徐汇院区304.9分、临港院区258.25分;2021年,市六医院(两院区合并)378分。
13
打造院内科创园区平台,
加速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2017年创建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已获转化资金和企业投入超4亿元,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项19项,建成工信部产业技术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市工程中心3个,获临床研究经费近3亿元。建成首个标准化FMT菌液生产线,制定国家及市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在蚌埠及虹桥医学园区建成首个国家FMT医学中心。
14
创新服务模式,
择期胸部大手术日间化
(上海市胸科医院)
创建由医师、麻醉师、护师、营养师、药师、康复师和咨询师组成的“七师一体”创新服务模式,并创新提出床位联动手术台次、医生自助预约床位等举措,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目前共纳入10个病种术式,是上海首家真正实现针对早期肺癌、纵膈肿瘤、胸壁畸形、气胸等胸部择期重大手术日间化,48小时内完成入、出院的医疗机构。
15
管家式服务全程无忧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孕产期保健存在随访时间跨度长、产检内容多、母婴安全要求高的特点。医院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理念,打造涵盖孕产全周期内容的智能管理工具——孕程管家,为孕产妇提供管家式的专属医疗服务体系。自2月至今,孕妇手机在线功能使用率从39.52%上升至65.23%。孕妇单次产检在院时间滞留时间从134.72分钟降低至95.92分钟。
16
护航残疾人全生命周期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
面向上海约60万名持证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开展残疾人全生命周期、全程健康管理,在改善功能障碍,重建生活技能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维度上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残疾人康复体系,年残疾人健康体检3万余人次。实现了残疾预防、儿童抢救性康复、养护服务、辅具适配“四轮驱动”的残疾人健康管理模式。
17
完善药品配备供应衔接,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域性医疗中心用药目录衔接,扩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通过优化延伸处方、强化互联网医疗平台功能,扩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范围,为保障社区用药提供补充渠道。区内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药学门诊,开展药品供应链改革、药品集中议价采购试点、医用耗材试剂SPD试点,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18
破解区内医疗资源南北不均,
“八大规划”再造徐汇医疗新格局
(徐汇区卫生健康委)
徐汇区域医疗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配置尚不均衡,存在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的态势。对标“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八大规划”:建设均衡型升级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纵向同质化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标高流行强度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多元化高品质社会办医疗体系、整合型新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智力型和智慧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9
数字化管理,
助力慢阻肺分级诊疗
(松江区卫生健康委)
改善慢阻肺早期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低等现状,2015年松江区试点全市首个慢阻肺分级诊疗信息管理中心,由中心医院牵头联合16家社区组建,深度融合“互联网+医疗服务”,整合“专科医生-家庭医生-患者及家属”,推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闭环管理。项目问世8年来13670例患者纳入一体化智能管理,就诊依从性达60%,治疗规范率达4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人均就诊费用减少2651元,年平均为医保节省3908万元。
20
AI助力长护险精准监管,
保障失能老人健康
(静安区医疗保障局)
针对长期护理服务量大且分散、入户监管难以实施的问题,结合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技术,在本市率先启动长护险居家服务现场质控技防体系,较好解决了长护险假签到、假服务和超范围服务等问题。推进服务对象生命体征采集工作,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动老人健康数据资源归集和共享应用,打造长护险精细化管理的“静安样本”。
21
“医保e助”疏堵点,
“免申即享”解民困
(宝山区医疗保障局)
2022年1月,全面上线本市首个医疗救助“医保e助”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救助“零申请、零材料、零跑动”,救助待遇“免申即享、免单即办、免跑即领”,不仅极大方便了救助对象,在助力基层减负增效、规范经办流程,防范欺诈骗保、维护救助资金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医保“数字化”转型赢得了便民惠民的好口碑,签约率达到99%以上。
22
药联体开辟社区慢病管理新思路
(上海市同仁医院)
同仁医院牵头打造“长宁药学联盟”,借助区域智能审方中心系统,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实时监测、审核长宁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住院医嘱,及时纠正各类不合理用药行为,使区内医疗机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率显著下降。项目还以审方中心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慢病综合防治体系,指导社区医师为居民合理处方,实现对慢病全程、规范管理,为社区储备药学人才,有效保障市民用药安全。
23
“罕见”也有爱
完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诊疗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系统性硬化症(SSc)被正式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前身是国内SSc最大诊疗中心之一。医院以临床疑难病症治疗为根基,在国际率先发现3个硬皮病相关抗体,研制4种院内制剂,创立“中西医综合分期疗法”,同时结合学术攻关,长期与复旦大学生科院合作,通过挂牌“关爱罕见病”医学人文教育基地等,引导患者正规治疗、定期随访,提升患者满意度和随访率,迄今住院患者人次增加近50%。
24
打造AI大数据检验结果互认平台,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2020年,青浦区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推进建设临床检验质量同质化管理平台,目前有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纳入质控监管平台。2021年5月联合来自沪苏浙皖等地35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共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检验中心检验联盟。项目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实现区域同质化管理检测质量和服务能级,通过人工智能、实地参与等形式对联盟单位进行临床实践和理论技术指导,主编《区域医学检验质量同质化建设与管理》,多措并举助力医学检验互认。
25
创新区域医疗中心和
社区“1+1+5”网格化分级诊疗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
十院崇明分院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为依托,与崇明东部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构建1名联络员+1名主任+5名临床专家(1+1+5)组团式网格化分级诊疗模式。项目实现医疗团队下沉,构建同质化诊疗模式,建立“医技直通车”,打通医院与社区检查绿色通道,提升区域内医疗装备使用效率及效益。十院崇明分院1-7月手术同比增长41%,ⅢⅣ级手术占比62%,医保基金使用率同比增长35%。
26
AI助力静安北部医联体
慢性致盲性眼底病筛查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
项目突破原有模式,在国内外率先将眼底照相AI技术落地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临床一线。项目实施以来,共计为2万余名居民提供了眼底照相AI筛查服务,发现757例阳性病例,其中重大阳性病例216例。病例转诊到市北医院,确诊治疗后转会社区定期复诊。项目降低了居民致盲眼底病的致盲率和疾病负担,提高了医联体分诊效率,提升了居民眼健康意识。
27
区域联动跨界融合,
打造市级安宁疗护示范中心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
利群医院是全国首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单位、上海首家区级安宁疗护中心。五年来医院探索打造安宁疗护机构样板,通过专业引领、发挥综合医院优势,聚焦诊疗模式、服务标准、患者需求、队伍建设等,形成样板并在全市13个区推广应用。项目构建安宁疗护“1+12”体系,形成一体化“专科+安宁”服务路径,探索儿童安宁疗护拓展覆盖面,同时创新社会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上海安宁疗护蓝本。
28呵护全生育周期
搭建孕产妇心理健康关爱平台
(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项目创新服务模式,以区域医联体建设为载体,突破传统孕检只查躯体的局限,采取“1+N”率先将心理体检纳入孕检常规。心理门诊入驻产科,心理卫生服务“输血式”渗透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孕产妇健康全程呵护。平台还新增“心卡”模块,便于各级孕保员掌握孕产妇心理健康动态,同时开展分级分类干预,配置个性化随访方案,以三级预防理念为指导,将孕产妇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29
携手专业机构,
打造全市首家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1年携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视觉健康管理中心,打造全市首家社区儿童视觉健康管理中心。今年,中心在原有基础上打造2.0版本“整合型、智慧化、家门口”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管理中心、视觉康复中心以及视觉健康护理中心,旨在防治结合开拓全民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推进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的国家战略目标。
30
“五味子”社区服务模式,
让中医回归民间
(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为首批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之一,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潘东服务站辖区除了居民区外,还覆盖商务楼宇、学校、养老院等场所。为各类人群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将“五味子”对应在服务内容上,具体为:社区白领品中医、社区儿童享中医、社区家长试中医、社区老人秀中医、社区高知学中医五个方面,通过活动知识“出圈”增加居民体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