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内卒中病人特点、院内管理及结局!北京天坛医院谷鸿秋副教授团队发文

   2023-10-09 1160
核心提示: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谷鸿秋副教授团队在《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发表题为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hospit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in-hospital vs. community-onset ischaemic stroke: a ho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谷鸿秋副教授团队在《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发表题为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hospit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in-hospital vs. community-onset ischaemic stroke: a hospital-based cohort study”的封面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显示,与社区发病的卒中病人相比,院内发病的卒中病人卒中严重程度更高、血管危险因素更多、院内的管理和结局也更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谷鸿秋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院内发病的卒中病人虽然从疾病发生到医院抵达的时间无延迟,但近期的手术和药物增加了临床复杂性,且医院工作人员也缺乏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妨碍了卒中的快速识别和早期治疗。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谷鸿秋副教授在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利用中国卒中学会的百万卒中人群医疗质量队列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hinese Stroke Center Alliance,CSCA)数据,对住院期间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特征进行刻画,并比较了住院期间发病与社区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管理措施和院内结局,为院内卒中的治疗管理,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纳入了14,948名住院期间发病和1,366,898名社区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病的缺血性卒中(院内卒中)表现出更严重的卒中症状、更高的合并症患病率、更多的入院前药物治疗,以及欠佳的管理措施,例如在4.5小时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率(83.3% vs 93.1%; 差异, -9.8% [-11.4% to -8.3%]),以及出院时的抗血栓治疗率(78.6% vs 90.0%; 差异, -11.4% [95% CI, -12.1% to -10.7%])等。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住院期间发病的缺血性卒中仍然与不利结局的风险增加相关,包括住院期间死亡/非医嘱离院(13.9% vs 8.6%; 调整风险差异 [aRD], 2.2% [95% CI, 1.8%–2.7%]; 调整优势比 [aOR], 1.35 [95% CI, 1.25–1.4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2.6% vs 6.5%; aRD, 4.1% [95% CI, 3.5%–4.7%]; aOR, 1.68 [95% CI, 1.52–1.85])以及并发症(23.7% vs 12.1%; aRD, 6.5% [95% CI, 5.1%–7.9%]; aOR, 1.72 [95% CI, 1.64–1.80])。

该研究利用覆盖全国范围的多中心卒中医疗质量登记注册研究数据,将研究问题聚焦于院内卒中患者的医疗质量问题,为我国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医疗质量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证据,进一步强化了迫切需要针对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量身定制医院护理和医疗质量策略,以改善院内卒中患者的识别、治疗、管理和预后。

院内卒中病人和社区卒中病人住院结局的比较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5049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004146),以及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PX2021024、QML20210501)等项目的资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