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加快推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切实解决医共体财务管理制度标准不统一、财务管理中心作用发挥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河北省医改办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财务统一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医共体内财务统一管理,全力保障医共体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通知》提出了六个方面及多项具体要求:
一是建立医共体财务管理新体制,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医共体财务工作领导,设立专门的医共体财务机构。
二是建立统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主体责任,规范预算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补助资金分配执行,规范单位资金管理。
三是构建功能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逐步建立“一本账”财务报告体系,规范银行账户管理。
四是积极推进成本和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医共体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和评价。
五是加强资产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医共体资产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度,提高资产总体使用效率。
六是完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和财务运行风险评估,加强对医共体的财务监督,保障医共体建设顺利推进。
健康的财务运营不仅仅是保障医共体稳健发展的关健,更有效促进了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凝聚与发展。而采取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规范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本账”的财务保障体系,推进成本和绩效管理,加强资产统筹安排,完善监督及风险评估等举措,是确保医共体务实前行的有力保障与重要抓手。
众所周知,“强基层”是医改的重中之重,但是面对广大农村,我国还存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尤其是基层人才缺乏的短板亟需补上。这些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深化医疗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
以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开展医疗联合共同体建设,不仅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更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助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与实施,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组建县域医共体4028个,如火如荼的医共体建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县医院专家与专科双下沉,医疗人才“传帮带”更有实效,也让乡与村级医疗机构在专业技术提升与专科发展等方面获益匪浅。
但是由于设计的不可预见性与制度的跟进滞后性,加上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属性与性质参差不齐,医共体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因为县域内的医共体毕竟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一次“拉郎配”式的联盟建设,尽管财务的统一管理有效保障了医共体的健康推进,但在兼顾统筹分配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在同一医院内各科室之间由于业务关系都进行独立核算绩效,何况在医共体呢?
所以,在医共体内,县医院与乡卫生院往往只做到了在管理上拧成了一根绳,在绩效分配上却不可能再吃上“大锅饭”。而又由于目前医共体内各公营医院没有享受到全额财政拨款,医院作为特殊的经济体存在的前提下,各单位难免存在对利益的趋向性与竞争性,这也是一大遗憾所在。
同在集团不能不同心
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虽然在同一集团内,但是不一定真正的同心,为什么?
医共体内,上一级医院对下一级各成员单位在管理、指导、监督、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帮扶基层、着力促使乡与村医疗技术的提升与专科建设中,涌现了很多成功的典型案例,目前来看,在宣传效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面对经营与生存的现实问题,未来医共体集团能否齐心协力,加大力度在基层扩展专业技术与专科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里面是有现实考量的。
不可否认,有医共体县医院下派专家到村卫生室坐诊,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县城专家的便利,但是“下基层”的同时,上一级医院各科室的特色与医生的专长也在其中享受到了“推销”与“广告”带来的宣传效应,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尚未得到质的提升之前,大医院的虹吸效应依然很强,也使得留在乡村医疗机构的患者增长缓慢。而其深层次原因,无非是一块蛋糕,都想多吃,谁占优势谁就吃的多。
所以,同在医共体,怎么同台又同心地共同促进发展,避免加重“下基层为了带病人”这种现象;怎么起到帮扶基层,怎么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上卫生院,重病去县医院”的就医格局,避免人为地弱化基层医疗发展,这是医共体内应该着力改进及尽量避免的弊端。
下派院长拳脚难展
依据本地(浙江某地区)在组建医共体后,各乡镇的卫生院院长都由医共体集团领导指定或下派,以期达到管理的有效与政策的通畅。然而实际效果,需要时间检验。
由于有些卫生院默守陈规,长期以来形成了得过且过原则,即使“空降”来了一位院长,也难免水土不服,难以改变卫生院几十年的积弊。而且指派院长在卫生院履职时间较短,可能在卫生院待上二、三年就要轮岗调离。试想这短短的二、三年,对于卫生院的医疗与人事、财务、公卫、乡医等事务才刚刚理了个头绪,还来不及展开手脚就又要走了,接着又来了位新院长。导致卫生院的院长换了好几茬,但是卫生院还是那个卫生院,科室依旧,人员依旧,积习难改。
所以要想让下派院长能够稳步推进卫生院的体制改革与进步,有效促进卫生院的人才发展与提升,更好地推动卫生院的专科建设与壮大,就要让他们能够站稳脚跟,创造施展拳脚的长期环境。
需要聆听一线人员的声音
在医共体建设推进多年后,偶有卫生院也在抱怨,医共体要求下面尽量把病人向上转,检验检查要求向医共体集团上传,有偿付费出具数据与结果,一切医疗耗材与药品及物资由医共体集团统一购买配送,人员需求也由医共体集团统一招聘与录用,卫生院职工的工资与绩效发放也由医共体集团审核后批准才能下发……
一句话总结,医共体后,卫生院的人事、财务、采购、公卫考核、院感、病历、药占比、门诊人次、医保控费等事务都由医共体集团决定。可是医共体难以对卫生院的财务进行倾斜与资助,所以卫生院有些人就抱怨医共体,管得多而付出少。
同样,医共体上级单位也会偶尔发牢骚。为了管理好各成员单位,医共体也做了很多事。如对公卫的考核与督察一项,每年得去每个卫生院多次。一个医共体内十来家成员,一年得去多少次?并且,一下去就要按照要求指派三到五个人。这些都是无偿的管理,但是为了县域医共体的公卫排名,对每家成员单位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故这也难免有医共体集团内部人士抱怨,自己科室的工作已经超负荷了,还要顾及下面这么多的成员单位,真的太累了。
早在2018年,就有业内人士在对当时的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而医共体指县域医疗集团)建设时指出“目标是抢病人、跑马圈地、应付上级的医联体,都是耍流氓。”
而更有业内人士疾呼:“近年来,不同形式医联体广泛建设,吸纳成员。做得越多,越促使反思,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
这个问题虽久犹新,而如何回答,需要医共体建设者共同面对、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