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编委会主办,中山六院和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承办的《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以下简称《规范》)新闻发布会于广州举行。
现场,《规范》编写组长、中山六院院荣誉院长、结直肠外科汪建平教授主持并致辞。他指出《规范》与时俱进,也不再是完全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我们有了中国数据、中国方案,发出了中国声音。他表示相关专家后续会到全国各省市开展巡讲,助力推广应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相关负责人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在业内普及《规范》的同时,要重视肿瘤健康教育,积极科普预防知识,早诊早治,提高结直肠癌等肿瘤早期发现率、治愈率、5年生存率。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应精心安排宣贯活动,尽快实现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专业医师的全覆盖培训,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高质量、规范化的治疗。
致辞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回顾了肿瘤治疗的发展过程,期间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强调要把新知识成果推广到全省全国,到2030年,希望把中国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个百分点。
《规范》编写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提及《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历次诊疗规范的发布经历,分享了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培训考核的经验,以更具体有效的方案推介2023版《规范》,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疗水平。
此外,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张苏展教授发来视频致辞,表达了对《规范》发布的热烈祝贺,对付出无数心血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认为及时推广《规范》,有利于让国内国际的最新进展成果直接转化应用,切实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治疗水平以及改善病人生存质量。肯定了《规范》在中国结直肠癌研究诊疗领域的重大意义。
5大部分,12个诊疗流程
结合实践,《规范》再发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攀升,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致死率排名第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癌症统计(GLOBOCAN 2020)估算,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193万,死亡数为93.5万;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死亡病例28.6万,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2和第5位。
结直肠癌是全国及全球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广东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规范》在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除了借鉴国际指南的最新内容,还更深度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实践,综合了我国结直肠癌领域近年来的显著进展和充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其内容覆盖了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放疗、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等多个学科领域。如:
外科治疗部分主要对早期结直肠癌追加根治性手术的指征、机器人手术以及TAMIS、NOSES等创新术式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同时更新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策略;
内科治疗部分,新增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适应症以及NTRK抑制剂的应用指征;
放疗部分,参考了CACA指南,进一步明确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危险分层以及术后豁免放疗的适应征等;
影像诊断部分更新了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检查策略以及超低位直肠癌的MRI及诊断;病理学评估部分,更新了高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定义,同时,强调了MMR/MSI检测时机、项目及方法。
此外,为了提高《规范》的实用性,特绘制12个相关诊疗流程图,以协助医生更清晰地了解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佳临床实践,进而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规范》是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具有鲜明的学科意义。此外,其发布将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广大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希望和福祉,为2030健康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汪建平十分推崇二级预防,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筛查,有异常可再进一步检查,如:粪便基因检测、肠镜等。目前科技手段发达,检查多样化快速便利,无需抗拒,不可讳疾忌医。他建议大家每1-5年做一次肠镜,45岁做第一次肠镜是必须的。癌症早筛在历年广州癌症治疗中也发挥显著作用。
林桐榆建议年轻人关注长辈健康,把防癌体检作为父母的“生日礼物”,去正规医院做抽血、肠胃镜、CT等项目,考虑个人因素,可增加妇科、乳腺等检查,这是很务实、真切关怀父母的举动。
顾晋提醒大家应当注意病情家族聚集情况,有相关情况的人群,要在家族中最早患病成员患病时年龄的基础上再早十年进行体检筛查。年满45岁的居民,要有主动筛查意识,早发现早干预以免发展成癌症,这才是真正减轻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