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继辉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3-09-12 790
核心提示: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为同学们正式开启大学这段全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谨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向新加入天医大家庭的1305名本科及预科生、1886名研究生和179名留学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今天也是第39个教师节,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40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为同学们正式开启大学这段全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谨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向新加入天医大家庭的1305名本科及预科生、1886名研究生和179名留学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今天也是第39个教师节,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正全面开启,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学们也开启了充满期待的大学之旅。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行,与新时代的发展同频,这对你们而言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责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过去3年多时间,面对世纪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伟大抗疫精神感召下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护佑人民健康。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尤为迫切,人民健康也亟待更为坚固的卫生健康防线和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这些都对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津医科大学是一所始终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己任的高等学府,她文脉久远、底蕴深厚。从朱宪彝老校长带领组建天津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支援抗美援朝开始,天医人不畏艰险,激扬书写着勇担重任的壮美书卷:在人才培养领域,学校从率先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首批试办七年制临床本硕连读,创办全国首个高等护理系,到贯彻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推进“5+3”一体化人才培养,天医人扛起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在学科建设领域,从“211工程”到市部委共建高校,再到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临床医学进入前1‰,天医人扛起了引领医学学科发展的重任;在医疗服务领域,从对地方性克汀病的研究,向国家贡献“食盐加碘”的良策从而使我国的碘缺乏病达到持续消除状态,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驰援武汉、上海,保卫津城,天医人扛起了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回首七十二载峥嵘岁月,一代代天医人筚路蓝缕、埋头苦干,始终坚守着初心使命,用实实在在的担当回报着党和人民的期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医之所以在七十二载岁月中勇立潮头、行稳致远,源于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致力于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得益于天医人在砥砺前行中逐渐凝练出“德高医粹”的天医精神和“求真至善”的校训精神,这是全体天医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希望成为在座各位新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

借此机会,我有三点希望,想与同学们分享:

首先,望你们坚守生命至上,永怀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爱人利物之谓仁”来诠释何为生命至上。追溯历史,医学是伴随人类文明星火而出现的,从上古神农氏因“民有疾,未知药石”而遍尝百草以疗民疾,始中华之医道,到希波克拉底奠基西方医学,解生民之疾苦始终是医学不变的追求,其内核本源正是对人类所遭受痛苦的怜悯和共情。医学虽用药石器械祛除病痛,但医生面对的是有着复杂社会关系、有着丰富情感、有血有肉的病人,因此医学才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仁术。药石器械虽无冷暖,但医学却重温度。想要当好医生,就要把握好“人”与“病”这两点,不能只看到某个器官的病变,而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不仅要关注病人身体,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和情绪,更要了解病人家庭和社会对于疾病转归的影响。朱宪彝老校长一直强调,作为一个医生就是要讲究医德和工作作风,在工作上要力争治愈病人,不能治愈,也要对症治疗,减轻病人痛苦,实在医疗无效,也要给病人以精神安慰和同情。守住仁爱的医者之心,不是一时之选,而是贯穿你们的职业生涯。希望你们在经历繁重的学业后,在遇到贫苦羸弱的病人时,在未来面对功利的选择时,仍然坚守今天学医的初心。

其次,望你们高扬求真至善,坚定求索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学生:“所有的成绩都是背后夜以继日的努力沉淀出来的”。医学是研究人体及疾病的科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症状到机制、从个体到群体的认识,实现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到“精准医学”的转变,同时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其局限性,很多疾病至今仍无法治愈。医学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最富于创新性、知识迭代周期最短的科学。那么,何以学好医学?并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要学好医学这门学问,就必须以求真至善的精神,悬梁刺股的决心,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求索之路上深耕厚植,笃行不怠,不可有浅尝辄止,急于求成的想法。在不同的求学阶段,求索的重点或有所不同。对于本科生来讲,你们要把握好“是什么”这个问题,脚踏实地筑牢根基,多学习、多实践、多沉淀,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增长智慧才干、锻炼过硬本领,积聚广博专业知识,要善于融会贯通,勤于操作实践,把“所学”转化为“所用”;对于研究生而言,则要更好地把握“为什么”这个关键,勇于格物致知、敢于求新求变,不断摸索与积累,在医学研究创新领域开疆拓土。当你们在学习之路上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阔了视野,立下了志向;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付出了辛苦,忍耐了寂寞;我相信你们终将收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一定会在自己的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医之路。

最后,望你们传承德高医粹,笃行大医之道。德者,医之魂也;粹者,技之极也。爱国是中华民族的首要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于医者,德高医粹就是要胸怀“国之大者”,把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追求与服务国家需要相结合,练就精湛的医术,以精医济世之为,行大医之道。朱宪彝老校长成就卓著,他一生不同时期开展的学术研究都是从国家需要出发,始终服务人民大众,从不局限于个人研究兴趣、视野。旧中国山河破碎,国民体质孱弱深深刺痛了他,这使他在青年时代就立下“学医救国”的志向,开始专注佝偻病、软骨病的研究。我每一次走进朱宪彝纪念馆,都会被朱宪彝老校长一生为国为民的情怀所感动。最近走在校园里,时常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在校门前、朱宪彝铜像前拍照,镌刻下开启大学时光的些许印记。我更希望,你们从一入学就去“两馆一厅”看一看,去体会德高医粹的天医精神,这会是天医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我也相信,每一位天医学子会将天医精神刻进你们的DNA里,成为一生从医,追求卓越的内驱动力。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你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汇聚到渤海之滨,天医也必将竭尽所能为你们创造一切条件,让你们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触摸世界的中心,让你们在勇攀高峰中实现医学理想,在兼容并包中拓展国际视野,在砥砺奋进中肩负使命责任。我也相信,你们的每一次拼尽全力的付出都将解锁更多可能,每一次大胆尝试都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由衷地祝愿你们的从医之旅从这里精彩绽放,你们的青春华章从此刻激情奏响!

谢谢大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