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胸部肿瘤研究所陈克终副主任医师、杨帆教授、王俊院士团队关于肺癌术后微小病灶残余(MRD)监测的研究成果正式发表于国际肿瘤顶级杂志Cancer Cell(影响因子:50.3)。
研究背景
部分肿瘤患者根治术后出现复发是困扰临床的实际问题。王俊院士团队在2019年发表了亚洲首项肺癌术后MRD监测的Dynamic研究,显示应用于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可以有效预测术后高危复发的患者。
然而,对于MRD的检测技术目前缺乏最佳方法的金标准,以致临床应用尚存很多困惑。理论上,MRD检测的灵敏度可以通过对相应个体肿瘤组织(肿瘤先验)的遗传谱信息来提高,从而监测血浆样本中肿瘤细胞携带的突变。
而在肿瘤已知的MRD检测中还分为两种类型,固定检测和个性化检测。虽然在MRD检测中跟踪主干突变是直观的,因为它们是所有肿瘤细胞共有的,但个性化设计的特异性优势不容忽视,目前尚未有头对头对比这些不同MRD检测策略的研究。
研究方案
课题组聚焦早中期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前瞻性对比了三种MRD检测策略。
包括肿瘤未知(tumor-agnostic,不依赖肿瘤组织检测信息)的固定化panel、肿瘤先验(tumor-informed,基于肿瘤组织检测)的固定化panel、个性化定制 MRD(基于肿瘤组织WES检测、含至多50个位点的个体化定制PROPHET panel)的检测性能。
建立了动态MRD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预测和疾病评估中的最佳技术和应用策略。
研究结果
课题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MEDAL,临床试验注册NCT03634826),创新性的发现——
1、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方案(PROPHET方法)的分析显示,在监测50个靶变异体的情况下,癌症信号可以检测到0.001%的稀释度,假阳性率在样本水平上被限制在1%以下。
2、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结合液体活检信息的肿瘤TNMB分期方案,优于传统TNM分期的预后预测。
3、PROPHET检测的预后价值优于其他各类方法,较影像学发现复发的中位提前期为299天。此外,纵向PROPHET监测180天阴性预测值达到99.0%,即将检测频率设定为每6个月时,反复MRD阴性的患者可被认为具有高可信度的潜在治愈。
4、跟踪非致癌突变(非1类和2类)、亚克隆突变以及对非脱落(non-shedder)患者进行MRD检测同样具有预后价值,并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后者较少富集P53通路及转录调控错误,从而证明了MRD监测的个性化方法的必要性。
5、PROPHET显示了复发后疗效再评估的潜力,并对影像学检查模棱两可的患者具有高度的协诊价值。
研究意义
研究聚焦早中期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初始设计到最终发表历时长达5年,是全球首个早期肺癌头对头对比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策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创新性地解答了MRD从科学研究结果到临床应用转化中的实际问题。为MRD检测的临床实践应用提供了系列“兵法”。
专家介绍
陈克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聚焦肺癌诊断及预后难题开展转化性研究,成果被Nature Review Clinical Oncology评为Highlights。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Clin Can Res, Cell Rep,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主持/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六项。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全球青年学者奖等国际学术性奖励七项,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北京大学林松年杰出青年奖等。
杨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 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在国内多个国家级学会担任常委。
主持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以及亚太地区肺癌指南及共识执笔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