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互联网媒体上,平顶山这个城市更多被年轻网友称为“QQ”市(因为当地发音习惯)。
在大部分知晓者的心目中,提到河南省平顶山市,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煤矿”两字。
这里曾是中国煤矿产区之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这个在河南无论面积、经济总值都排名中等的城市,“闪电”牵手上海中医药大学,仅4个月,其合作共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医院就已落地。
跨省办医曾经很流行,
但也“分手”不少
河南的医院与外省高校合作的很多,但大多发生在省会城市。
在郑州市级医院里,曾经有多个医院与南方系的院校进行合作。例如,郑州人民医院曾经与南方医科大学进行合作,后来又归属成“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有如今依旧挂牌“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还有,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曾挂牌“暨南大学附属郑州医院”。
一个远在南国羊城,一个身居内陆绿城;一个是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一个仅为市级医院,二者为何能跨越千里牵手合作?其实,找技术合作单位,就像找对象一样挑剔,高校看重的是对方所在城市的区域优势病种(或者是学科优势),而医院看重的是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曾经这种现象普遍,但后来因为“异地恋”、政策等原因,很多合作不了了之。
但平顶山这次的合作更深入也更特殊。
从平顶山市政府2023年重点工作中能看到,其中布置给平顶山市卫健委的任务就是“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10月底前建成投用市中医院新城区分院。”
也就是说,平顶山市政府专门拿出了一个即将投用的院区,移交给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建平顶山医院,这就能避免接受老医院引发的人事、管理等各种协调难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可以直接在这里实践自己的发展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新城区分院位于白龟山水库旁,与当地市政府仅相距3公里,中间相隔两所高校。更有趣的是,这个新院区和去年大火的“河南真实生物”是对门邻居。
占地约90亩,投资约9亿元,一期病床1000张,病房大楼、制剂楼等硬件条件很完善,目前已基本具备开诊条件。额外获得1亿元中央预算资金支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楼项目,也就是新院区的二期正在紧张建设中。
具体合作模式还面临挑战
正因为合作的诚意很足,所以在2023年4月平顶山市主要领导一行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调研,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领导洽谈后,仅过了4个月左右,上海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医院就完成了落地签约,不得不感慨双方的合作办事效率之高。
签约双方都对合作信心满满。平顶山市主要领导希望上海中医药大学派出高水平管理团队和医疗专家,在医院体制机制创新、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多支持、多帮助,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希望市卫健委、市中医医院切实把合作共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护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医院治理效能和医疗救治水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则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将积极发挥自身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平顶山市中医医院现有临床资源,围绕特色专科建设,不断加大临床研究力度,共同推动中医特色医疗技术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中医专业人才。
那么,平顶山市为啥不和近在咫尺的河南中医药大学合作,而远赴上海呢?这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简介中能看出端倪。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拥有5名两院院士,这都是河南省内的中医医院校所不具备的。同时,学校拥有9家附属医院,覆盖了上海市所有的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丰富的合作医院建设经验,甚至可以套用一些成熟经验,大大提升合作效率。
当然,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着挑战,因为上海与平顶山直线距离接近900公里,如何确保优势医疗资源的长期、稳定输出,必须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模式,比如对下沉专家绩效考核的倾斜,安排专家长期定点坐诊,安排平顶山的医生到中医药大学的本地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或者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等。同时,双方具体采取的合作模式也需要明确,到底是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那种完全的托管式合作,还是只是简单的专家指导等合作。
从效果来看,托管式合作成效明显,对被托管的医院技术、管理水平提升迅速,但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协调,不仅要给予大力投入支持,而且必须愿意放权。如果只是指导型合作,见效就会慢很多、甚至有最后面临流于形式的风险。比如地处河北北三县的香河县人民医院,和数十家顶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的牌匾几乎挂满了医院大门旁边的围墙,但合作效果却未可知。
笔者认为,除了开展医院合作共建外,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可以发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在河南省落地组建研究中心,因为河南省人口多、中医药传统也浓厚,这就为研究提供了天然充分的条件。总之,期待上海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分院能实现快速发展,打造出医学发达地区院校和中部人口大省合作的范本,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高水平就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