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相关学会共识:颈动脉狭窄是否要介入,不能只看狭窄

   2023-09-04 700
核心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中风的重要原因,常常致残或致命。最佳的药物治疗和颈动脉血运重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中风。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相关学会发布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卒中风险管理声明指出,应根据症状、斑块形态和狭窄程度决定是否对颈动脉狭窄的血管重建。图 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管理流程图声明指出,15%~20%的缺血性中风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在有症状的患者中,脑卒中的风险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中风的重要原因,常常致残或致命。最佳的药物治疗和颈动脉血运重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中风。

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相关学会发布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卒中风险管理声明指出,应根据症状、斑块形态和狭窄程度决定是否对颈动脉狭窄的血管重建。

640

图 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管理流程图

声明指出,15%~20%的缺血性中风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在有症状的患者中,脑卒中的风险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没有症状,超过50~60%的狭窄时,脑卒中与狭窄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但狭窄的病变特征可能脑卒中风险的作用更大。

存在“串联”病变的患者,即颈动脉闭塞/亚闭塞联合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占当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 20-30%。

由于串联病变中存在比正常情况更大的斑块和血栓负荷,相比之下,这些中风在永久性残疾(40~69%)和死亡(16~55% 病例)方面的预后往往较差,只有2~12% 的病例恢复良好。荟萃分析证明,串联中风可能更受益于血管内治疗。

劲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仍然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也是预示脑卒中、心梗和其他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中国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指出,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区听诊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如有明确的阳性发现,需进一步行无创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颈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部位越多,颈动脉检查越迫切。

颈动脉严重狭窄是搭桥患者围手术期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卒中发生率高达3%~11%,并且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

何为有神经系统症状?

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运动异常(如手、上臂、面部、腿部)或感觉缺陷、失语、半侧忽视和偏盲在内的一种或多种异常。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是指从未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变。常用的定义是有狭窄,但没有近期发生的同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短暂性一侧失明,近期通常指6个月内,也有可能在1~12个月内,甚至包括远期症状。

患者若发现有一侧颈动脉狭窄,但有对侧或后循环卒中或TIA病史的患者,或大脑影像学发现的无症状脑梗死,尽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先前有脑梗死,但也属“无症状”。

颈动脉狭窄,也可引起失明

眼底镜检查显示。在视网膜动脉在胆固醇栓塞(Hollenhorst 斑块)的患者中,重度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13%。

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颈动脉血运重建可以改善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有症状(视网膜栓塞)和无症状(慢性眼部缺血综合征)眼部疾病的眼部循环。

颈动脉血运重建可以改善无症状狭窄患者的神经视网膜功能。

目前的指南建议,应预防视力丧失的进展和失明。任何程度的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多普勒扫描)的所有眼部表现需转介给神经血管团队评估。

表 颈动脉狭窄可能的眼部表现

28731693824749334

斑块形态评估

除了狭窄程度外,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成分也可能影响脑卒中风险,在危险分层和临床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特征提示颈动脉斑块易破裂:斑块体积/颈动脉壁厚度增加、斑块回声缺乏、炎症增加、新生血管形成、斑块内出血、溃疡和内皮糜烂,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纤维帽破裂,以及微泡和血流紊乱。

准确评估狭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狭窄严重程度决定了手否需要治疗。

在无症状患者中,当狭窄程度超过 60%~70%时,考虑进行干预。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50%需要治疗,狭窄程度越重,卒中风险越高。

建议药物三联治疗

由于对劲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的改善,应考虑三联治疗,即抗血栓、降压和降脂。

过去二十年“三联”药物,特别是他汀的广泛使用,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卒中风险降低有关。有直接随机证据表明,他汀对于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别有效。

此外,他汀还可降低中风、心梗、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一样,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颈动脉相关脑卒中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总体心血管风险。鼓励采取生活方式措施,包括戒烟、减肥、规律身体活动锻炼和健康饮食。

来源:

[1] Stroke risk management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A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ESC Council on Stroke and the ESC 3 Working Group on Aorta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Cardiovascular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93/cvr/cvad135

[2]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专家共识组.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2):1150-1156.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6.12.002.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