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R一区杂志,IF=10.6)以论证的形式发表北京协和医院毛一雷、杨华瑜肝外科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肝细胞癌肿瘤中的微生物组与癌旁组织明显不同,不同患者和同一患者的不同病变之间有明显的异质性。研究表明,肝脏肿瘤中微生物群的特征可以预测病人的预后。本研究为解释微生物、微环境和癌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临床转化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肝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占原发性肝癌的80%以上。研究证实,微生物存在于肺癌、胰腺癌等过去被认为是无菌的肿瘤中。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肝细胞癌中微生物组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本研究从91名符合手术标准、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中收集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邻近和正常组织)的标本。该团队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证实肝细胞癌组织中的细菌。借助16S RDNA测序技术发现,肝癌和癌旁组织微生物组的主要成分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但不同患者、同一患者、癌旁组织,甚至同一患者、不同癌灶之间的微生物组在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抗肿瘤和促肿瘤作用的微生物共存。为了充分了解肿瘤微生物组与疾病结果的关系,研究小组根据微生物组在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上的显著差异,将肿瘤微生物分为两种“肝脏类型”。与肝型A相比,肝型B的微生物组多样性更高。经多因素校正分析,发现肝型A患者术后死亡和复发的风险约为肝型B患者的4倍和2倍。肝型与患者性别、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酗酒、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
▲肝细胞癌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亚型,称为“肝型”
▲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左图)和无复发生存期(右图)在两种肝型之间存在差异
▲肝癌中的一些微生物与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有显著相关
本研究表明,肝癌中的微生物组很可能是独立于传统临床和病理特征的潜在预后标记,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细胞癌中微生物的特异性与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密切相关。高水平的阿克曼菌和甲基杆菌可以预测良好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