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为病人之前,我已经行医50年了,但当我生病的时候,我发现站在病床边的角度与躺在病床上的角度完全不同。” 一位名叫爱德华·罗森邦的美国医生在《亲自品尝我自己的处方》一书中感慨地回忆道。
读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是医学从业者还是其他行业从业者,都能从中产生共鸣,因为这本书讲述了太多关于爱德华·罗森邦医生医患关系的真实故事。他的话也可以看作是医患关系的集中。
医患关系一直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话题,特别是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一直很高。为了处理好医患关系,我们在政策、法律、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方面都在努力和改善。
7月29日,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延续了10年的“医患角色交流体验营”再次启动。20名普通公民被邀请作为志愿者,深入医院临床部门,跟随医务人员,体验“医生”的工作;同时,医生成为“患者”,体验患者的医疗困难。
同时,上海瑞金康复医院开展了另一场“医学梦想从这里起航,康复医学体验营”活动。在康复治疗师的领导下,他们沉浸式地体验了康复医学的服务和设备,这使得上海第八中学的四名学生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充满了收获感。
角色交换不仅仅是为了“梦”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20名志愿者是经过初步筛选和线下面试后从330名申请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包括医学院新生、大学教授、软件工程师、建筑师、特殊教育教师、车站客运人员、警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他们将在下周零距离观察和体验医疗工作。
由于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他们来体验的原因也不同。有女儿想体验当护士的母亲的辛勤工作,有罕见病患者想实现医生的梦想,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想感谢医务人员的治疗,有老师想学习医学知识来帮助特殊学生,有些大学生致力于医学健康知识的科学传播。
同时,医生还将成为“患者”和“家属”,“秘密”医疗和陪同医疗,深入体验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了解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对医院不合理的医疗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医患角色互换的初衷是什么?
为了改善医患关系,有许多类似的医疗服务体验活动,在互联网上搜索,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医院都会定期进行。这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旅行”从一开始就从未停止过。
不久前,国家卫生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改善医疗体验的》患者体验主题活动通知《关于全面提高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其中围绕患者整个医疗过程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和27项评价指标。并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应定期体验普通患者的医疗流程,找到和解决突出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病人,想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你现在应该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如果像医生这样的公众机会非常罕见和珍贵,那么医生成为病人的经历实际上是非常常见的,但与其他病人相比,医生看医生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的医学知识进行初步诊断,医生的资源相对较多,这形成了“医生不能体验看医生的困难”的刻板印象。
医患角色交换使医生成为“病人”,可以让医生真正了解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医生和病人在沟通中的不同态度,从而控制他们在治疗中的状态,同时提供专业服务,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也可以提出医院可能不合理的服务流程。
因此,医患角色交换的初衷是通过体验彼此的困难,增加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缓和医患关系,使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提供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医患角色互换活动越多越好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的深化,人们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不断上升。此外,市场化的医疗环境使医患之间不再是提供诊断、治疗和接受诊断和治疗的单一关系。医院被视为“消费场所”,医生被视为“服务员”。有时,由于一件小事,很容易发生肢体冲突,从而演变成医患冲突。
现在人们常说“没有别人的苦,不要劝别人善”。每个人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自我,对事物的反应也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医患角色的交换就是品尝彼此的“痛苦”。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考虑我们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医患矛盾中的态度。通过改变身边的小环境,降低医患矛盾升级的概率,努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总之,医患角色互换活动越多越好。这一举动可以作为改善医患关系的润滑剂。事实证明,这也是塑造医院人文关怀的一个小把戏。然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医患之间的“隔阂”、制度管理、诊疗水平、社会环境等,而且复杂。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改进,变得完美。